《宋學淵源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清江藩撰。原名《國朝宋學淵源記》。共3卷。其中《南學》、《北學》各1卷,《附記》1卷。記述自清初至嘉慶年間研治宋學的學者的學術思想、師承淵源和治學成就。附記部分略記清代的理學家。以記述民間的學者為主。該書自序中說:“以大儒為名臣,其政術之施于朝廷,達于倫物者,具載史宬,無煩記錄。且恐草茅下士,見聞失實,貽譏當世也”。“藩所錄者,或處下位,或伏田間。恐歷年久遠,姓氏就淹,故特表而出之”。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如記述孫奇逢說,順治中巡按御史柳寅東、陳蜚交章論薦,朝命敦促,因辭不應詔,逐率子弟躬耕于蘇門百泉山,筑堂名“兼山”,讀《易》其中,四方負芨而來者日眾。其學,于憂患中默識心性原本。嘗曰:“喜怒哀樂中,視聽言動,必合于禮,子臣弟友盡分,此終身行不盡者。世之學者不務躬行,唯騰口說,徒增藩籬,于道何補”。記述李中孚說他16歲而孤,母彭氏教之讀,家貧,常借人書。遂博覽經史,考其誤謬,著書數十卷。及長,盡棄之,為窮理之學,以悔過自新為始基,靜坐觀心為入手。謂必靜坐乃能知過,知過乃能自悔,悔過乃能改過。記述較為生動具體。又如該書比較和評價南北方之學說:“北人質直好義,身體力行;南人習尚浮夸,好騰口說,其蔽流于釋老,甚至援儒入佛,較之陸王之說,變本加厲矣。北學以百泉、二曲(即孫奇逢、李中孚)為宗,其議論不主一家,期于自得,無一語附入禪窟,豈非篤信志道之士哉!”見解有一定可取之處。但其中存有作者的偏見,推崇漢儒,指斥宋儒。且記事簡略,內容較為貧乏。作者另有《漢學師承記》8卷,可并參考。此書有道光九年(1829)刊本,收入《江氏叢書》中;以及1935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本,1983年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本影印、與《漢學師承記》合刊本,1983年中華書局《國朝宋學淵源記》、與《國朝漢學師承記》合刊本。
上一篇:《宋名臣言行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宋詩鈔》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