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巖孥舟圖
清·張宗蒼作
紙本淺設色
縱一四四.六厘米
橫七五.三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清初康熙時期,王翚、王原祁積極參預皇室的重大繪畫創作活動,深受內府賞識。嗣后,“四王”的畫風深深浸入宮廷畫院內,畫院畫家無不以石谷、麓臺為歸。乾隆年間,王原祁的再傳弟子張宗蒼,因工于山水畫進入宮廷,頗受皇家器重。
張宗蒼受業于黃鼎。黃鼎(1660—1730)為王原祁的嫡傳門人,兼師王翚,筆墨蒼勁秀逸。張宗蒼始以主簿理河工事,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歷南巡,張宗蒼進呈《吳十六景圖冊》,得到高宗賞識,被召入京城,進畫院祗候內廷。十八年,弘歷諭旨:“內廷行走之縣丞張宗蒼,監生徐揚、楊瑞蓮,效力皆以數年,甚屬黽勉安靜。張宗蒼年已及暮,著加恩賞給戶部額外主事;徐揚、楊瑞蓮,著加恩賞給舉人,一體會試。”(《皇朝文獻通考》)張宗蒼便由藝人進入士流,授以官銜,這是很少的恩遇。張宗蒼入宮時間雖不長,但繪制了大量作品,且有不少為御制詩意圖,清宮收藏就有一百余件。
此圖繪近處岡阜起伏,樹木蔥郁,云靄凄迷,遠峰層疊,流泉懸注,山腳小徑茅亭,一舟泊于崖下,樹葉泛紅,寫出初秋溪山明潔靜穆的氣象。此圖的布局遵循王原祁的構圖法則,講求山川的龍脈、開合、起伏。王原祁在《雨窗漫筆》里論道:“龍脈為畫中氣勢源頭,有斜有正,有渾有碎,有斷有續,有隱有現,謂之體也。開合從高至下,賓主歷然,有時結聚,有時淡蕩,峰回路轉,云合水分,俱從此出。起伏由近及遠,向背分明,有時高聳,有時平修,欹側照應,山頭、山腹、山足,銖兩稱者,謂之用也。”這幅圖主峰巍然,岡阜或高聳,或平緩,搭連綿延,與主峰相接,構成賓主揖讓有序的穩定圖式結構。山腳蜿蜒的山路,引向山隈深處,透過一片叢林,展開空闊的水面。由此聚散開合的物象組合,造成峻偉而又遼闊的空間景域。山腰和叢林間,煙鎖霧迷,使景物不致迫塞,于層深中透出空濛。
張宗蒼的筆墨技法,深得王原祁的真髓,以筆力沉著、積墨深厚為特色。圖中山巒樹木,多用沉凝之筆勾斫點染,山石仿學王蒙的荷葉皴和解索皴,用干筆多層皴擦積累,顯得山色蒼茫渾厚。樹木偶點紅葉,透出初秋蕭颯的氣氛。誠然,積墨的層次不及王原祁之豐厚華滋,顯得較為清潤單薄。
秋巖孥舟圖
張宗蒼的山水畫,嗣承“四王”的傳脈,圖式并不強調表現自然景色的真實性,而是遵從形式構圖的法則,講求畫面物象組合奇正相倚、動靜相參、虛實相生、開合起伏、和諧有序,營造出穆雍清華的意境。同時更注意表現筆墨本身蒼郁明潤的韻味,追求“紙上云煙”的生動性。這種高華典雅的藝術格調,適應著皇室貴族的審美品味,可稱是清代盛期宮廷繪畫的典型風格。
作者自題“臣張宗蒼恭繪”,鈐“張”、“宗蒼”兩印。本幅上有高宗弘歷題詩,署年“乾隆壬申(1752)初伏御題”,正是張宗蒼六十七歲供奉內廷時所作。圖上鈐有“忘機心宇曠”、“乾隆宸翰”、“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鑒賞”、“石渠寶笈”、“寶笈三編”等璽,另有“嘉慶御覽之寶”、“避暑山莊”等璽,著錄于《石渠三編》。
上一篇:《蘆雁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墨荷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