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注本。又名《杜少陵集詳注》。唐杜甫撰,清仇兆鰲注。仇兆鰲(1638—1713后),字滄柱。鄞縣(今屬浙江)人。少從黃宗羲游,講求性命之學(xué)??滴醵哪?1685)進(jìn)士,經(jīng)朝考選入庶常館,后官至吏部右侍郎。《杜詩詳注》系康熙三十二年(1693)仇氏五十六歲時編成。
杜詩從宋代起日益受人重視,注家蜂起,有千家注杜之說。仇兆鰲匯集各家注本,提綱挈領(lǐng),疏通脈絡(luò),在對舊注斟酌取舍的基礎(chǔ)上,進(jìn)一步廣搜博征,歷時二十多年,完成了這部杜詩注本中集大成的著作。
仇兆鰲注杜詩,主要是做了四方面的工作。一、杜詩編年。仇兆鰲認(rèn)為對杜詩“依年編次,方可見其平生履歷,與夫人情之聚散,世事之興衰”。鑒于前人的編年互有同異,仇氏便以黃鶴的編年考訂為主,酌取諸家之說,重在取杜甫原詩彼此參證,對杜詩重新進(jìn)行編年排比,糾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如《投簡咸華諸子》,原誤入成都詩,仇氏以之改屬長安詩;《遣愁》、《贈虞司馬》,原誤入夔州詩,仇氏以之改入成都詩;《冬深》、《江漢》、《短歌贈王司直》,原誤入成都、夔州詩,仇氏以之改入出峽后詩;《回棹》、《風(fēng)疾舟中》,原誤入大歷四年,仇氏以之改屬大歷五年。其所言,大體正確。二、內(nèi)注解意,即對詩的內(nèi)容、立意、章句、結(jié)構(gòu)進(jìn)行分析或串講,其位置在一章或一篇之末。內(nèi)注征引自宋至清諸家之說,尤以征引明人王嗣奭《杜臆》為多,但更多的是仇氏自己的見解。其中分析多有精辟之處,顯示出仇氏很高的藝術(shù)鑒賞水平。三、外注引古,即征引古書,對典故名物進(jìn)行解釋。這一部分條目眾多,征引宏富,充分反映出《杜詩詳注》“詳”的特點。如卷一《冬日有懷李白》僅五言八句,就注了“寂寞”、“書齋”、“終朝”、“爾思”、“更尋”、“角弓”、“短褐”、“風(fēng)霜”、“還丹”、“日月遲”、“乘興”、“鹿門期”十二條,其中“短褐”一條,便引了《戰(zhàn)國策》、《史記》、《貢禹傳》、《王命論》、魏文帝令五種,可謂詳備至極。四、杜詩根據(jù),即每篇后征引前人評論,或分析本詩的藝術(shù)特色,或分析杜甫對某一詩體的貢獻(xiàn)。如卷一《登兗州城樓》、《題張氏隱居二首》、《贈李白》、《送孔巢父謝病歸游兼呈李白》、《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后的評論便分別論述杜甫對五律、七律、七絕、五古、五絕的貢獻(xiàn),這些對讀者均有參考價值。《杜詩詳注》的缺點是時或煩瑣冗沓,也有一些穿鑿附會之處。以后施鴻保的《讀杜詩說》,便是專對仇注進(jìn)行糾誤的。但瑕不掩瑜,《杜詩詳注》仍然是迄今所有杜詩注本中最完整、最系統(tǒng)、最詳備的一種,其影響也超過了其他注本。
有康熙四十二年(1703)初刻本、康熙五十二年(1713)增補本、中華書局1979年排印本。
上一篇:楚辭通釋
下一篇:全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