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圍山叢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鐵圍山叢談》,宋蔡絳撰。蔡絳,字約之,自號百衲居士,別號無為子,徽宗時官至微猷閣待制。作者系蔡京季子,靖康元年(1126)蔡京被欽宗放逐嶺南,作者也同時被流放到白州(今廣西博白),此書就是他在白州時所作,白州境內有鐵圍山,此書即得名于此。成書時間約在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之后。
北宋末年,蔡京當政,當時他已年近八十,大小政事都決于其子蔡絳,由于蔡絳親身參與朝廷機密,因此此書記載的朝廷掌故,只要不涉及他的利害關系,大都真實而具體。此書所述,上起太祖建隆,下至高宗紹興,其中記神宗至徽宗朝典制人物尤為詳盡。。如《三經新義》舊稱王安石作,而據此書第2卷披露,才知道只有《周禮新義》是出自王安石之手,《詩》、《書》2經實由其子王雯代筆。書中所記朝廷典制故實,多為作者親眼所見,與得自傳聞者絕不相同,如第1卷記九璽源流、元圭形制、九鼎鑄造、三館建置,第4卷記《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博古圖》之緣起等等,均十分詳細可靠。由于此書所具有的史料價值,在宋代筆記中,一向是比較受學者重視的一種。
但是此書也有一個很遭人譏評的問題,這便是作者有意文過飾非。蔡絳在徽宗時助文為奸,禍國殃民,有史可考。而《叢談》一書卻“大抵以奸言文其父子之過”,譬如徽宗即位之初,用曾布為相,把蔡京貶往杭州,后來蔡京巴結上了到杭州訪求書畫奇玩的宦官童貫,在童貫和皇后的合力薦舉下,蔡京才又被詔回朝廷當了宰相,《叢談》不僅回避了這一事實,而且還聲稱蔡京”力遏宦官,然遏之不得,更反折角”。書中類似這樣歪曲史實、混淆視所的例子舉不勝舉。作者在另外一部記載宣和四年攻遼之役的《北伐紀實》一本里,也把北伐之由,靖康之禍全都歸咎于童貫、蔡攸諸人,為蔡京曲意回護。但是盡管《叢讀》存在著個人恩怨之私,其史料價值仍不可否認,鮑廷博嘗謂“不當以人廢言”。此書宋人著錄為5卷,但今傳本均為6卷,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系以知不足齋本為底本,這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
上一篇:《金枝》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間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