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集。一百卷。北宋王安石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歷官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等。神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制定并推行新法。熙寧七年(1074)罷相,次年復拜相,熙寧九年(1076)辭去相位,退居江寧。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
《臨川集》詩三十八卷,文六十二卷。王安石詩有一千五百余首,其中很多詩具有充實的政治內容。王安石以詩批判社會現實,抒發政治抱負和人生志趣,如《感事》、《河北民》、《收鹽》、《發廩》、《省兵》等廣泛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各個方面的內容,提出了許多重大尖銳的社會問題,充滿傷時憫俗的情思,表現出改革弊政的理想。在《王章》、《即事六首》之二等詩中,他回擊那些反對變法的人對新法的攻擊,表現了實行改革的堅定意志。還有一些詩如《日出堂上飲》、《同昌叔賦雁奴》、《雁》、《禿山》等寓政論于故事寓言之中,是以另一種巧妙的形式針砭時俗。王安石還以詩抒發愛國情感,《陰山畫虎圖》、《白溝行》等對北宋統治者在邊防問題上的麻痹茍安深感不滿,對國家前途充滿了憂慮。王安石另有不少詠史懷古的詩篇,如著名的《明妃曲二首》,刻劃細致,感情真摯,一掃歷代詩人的傳統見解,寄托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其他如《商鞅》、《范增》、《賈生》等詩,也通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抒發自己的政治見解,寓意深刻。王安石還有大量寫景詩,多產生于晚年罷相退居以后,《書湖陰先生壁》、《江山》、《泊船瓜州》等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名作。
王安石的散文以論說文為主,大都與現實政治有密切關系。其中有直接向皇帝陳述政見的奏議,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本朝百年無事札子》等對北宋政治情況作了深刻分析,竭力主張改易更革。還有針砭現實的雜文,如《原過》、《興賢》、《閔習》等,又有不少史論,如《子貢》、《伯夷》、《讀孟嘗君傳》等,根據對歷史的分析,提出許多超越前人的見解。論說文包括他的書序、信札,《周禮義序》、《詩義序》是在學術見解中體現出反傳統的政治態度,《答司馬諫議書》內容直接與變法相關,表現了他堅持原則、毫不妥協退讓的態度。這些文章具有很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簡潔,其中不少作品被后人當作政論文的典范。王安石也有不少記敘文,記人物的《傷仲永》和記山水的《游褒禪山記》是名作。朱自清稱譽說:“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勝人。”(《經典常談·文第十三》)這指出了王安石散文的基本特征。
王安石詩文始編于北宋末薛昂,已佚。現有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及嘉靖三十九年刻本《臨川先生文集》一百卷,源于南宋紹興年間詹大和刻本,1959年中華書局以之為底本,整理出版《臨川先生文集》,是目前較完善的王安石全集。王安石詩文注本有宋李壁《王荊文公詩箋注》五十卷,有清乾隆間張宗松刻本。另有清嘉慶間沈欽韓《王荊公詩集李壁注勘誤補正》四卷和《王荊公文集注》八卷,中華書局合并兩者為《王荊公詩文沈氏注》。
上一篇:宛陵先生集
下一篇:東坡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