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現象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大師喬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著。本書于1805——1806年10月寫就,次年出版,作者生前本書只出版一次。中文本據漢堡費利克斯·邁納出版社1952年版譯出,由商務印書館1979年(第2版)出版,分上下兩卷(冊),共40萬字。上卷除序言、導論外,有甲、乙、丙(甲)3部分共5章,下卷有丙(乙)、丙(丙)、丙(丁)3部分即6、7、8章。上卷前面有譯者之一賀麟撰寫的導言,可作為閱讀本書的指南。
《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龐大哲學體系中的一部分,是他的哲學體系的導言和基礎。黑格爾認為精神現象學是研究精神的自我顯現的過程,是由普通意識達到絕對意識的過程和階梯。本書論理艱深,晦澀難懂,為學人共識。黑格爾在本書中論述了精神現象學的目的是從現象去尋求事物的本質,他認為意識在其自我發展或提高的過程中,“作為意識的精神其目的就是要使得它的這個現象和它的本質同一。”書中詳細地闡述了意識由現象達到與本質同一的過程,指出本質即表現在現象之中,通過對現象的認識即可把握本質。黑格爾認為認識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是從最初、最簡的精神現象即意識開始,通過自我意識異化、外化的艱苦階段,達到絕對知識或真正的哲學知識的理性高度。《精神現象學》中閃現著思想精華的東西是論述中的辯證的方法和發展的觀點。無論從它表示出的意識發展過程,還是從論證的方法來看,全書充滿著辯證法的思想。這種辯證法的思想主要表現于書中的“異化”和“自我意識的異化”概念上。馬克思曾稱“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黑格爾以后的著作中的思想無不可從精神現象學中發現其萌芽,而他的全部哲學體系中合理內核即是他的辯證法思想。由于,他是從絕對精神這一唯心主義立場出發,其理論最終陷入自我矛盾之中。《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最為重要的著作,它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令后人潛心苦索,而得出各自的認識。這也說明這部著作的龐繁精深。
上一篇:《稽古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經學通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