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貫》的主要內容,《醫貫》導讀
《醫貫》又名《趙氏醫貫》,是中醫綜合性著作。明趙獻可撰。刊于萬歷四十五年 (1617)。趙氏以保養“命門之火”貫串于養生、生析病變及治療等各個方面,故名 《醫貫》。清 《八千卷樓書目》最早著錄。現存主要版本有:明萬歷四十五年丁巳 (1617)步月樓藏版,崇禎元年戊辰(1628)重刊本,清順治間刻本,三多齋梓行本,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文英堂梓行本。1959年人民衛生出版社鉛印本。
趙獻可(萬歷、崇禎年間),明代醫家。字養葵,又號醫巫閭子,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趙氏博覽醫書,又對儒道佛均有所涉,在習醫期中,曾旅游于陜西、山西等地,以廣求博訪。據 《鄞縣志》載: 人們稱他“好學淹貫,尤善于 《易》 而精于醫,其醫以養火為主”。趙氏在哲學上受 《易經》影響較大,在醫學上十分推崇薛己之學,他立志于先天水火而尤重于命門之火,并將自己的學術見解著成《醫貫》一書,成為其代表作而傳于后世。此外,還著有 《邯鄲遺稿》、《內經鈔》、《素問注》、《經絡考》、《正脈論》等,惜今其中僅存 《邯鄲遺稿》于世,余者已佚。
《醫貫》共6卷。約8萬余字。內分玄膚論、主客辨疑、絳雪丹書、先天要論、后天要論五門,每門又各分若干子目。卷1為玄膚論,論述《內經》 十二官、陰陽、五行等基本理論。卷2為主客辯疑,分別論述了中風、傷寒、溫病、郁病四類病證。卷3為絳雪丹書,論血病。卷4、卷5為先天要論,主要介紹八味丸及痰、咳、吐血、喘、噎膈、瀉利、夢遺等證的病機及治法。卷6為后天要論,討論了補中益氣湯及傷食、瘧、痢疾等病證。
本書所反映的趙氏主要學術思想有三個方面: 1.獨重腎命水火。趙氏推崇薛已之說,把命門視為人身之“真主”。首先否定了 《難經》關于右腎為命門的說法,而是根據《易經》“一陽陷于二陰之中”及《內經》“七節之旁有小心”的理論,認識到兩腎均有形,屬水,而命門無形,屬火,其位在兩腎中間,即“兩腎各一寸五分之間,當一身之中”。自此首倡命門無形位于兩腎之間,成為后世命門學說諸家爭論中的一大家。其次趙氏根據 《內經》理論及哲學的太極理論,認為命門實為“ 一身之太極”,能“主宰先天之體”、“流行后天之用”,而為人身之真君真主。繼之討論命門的作用,巧為人體生命活動之動力,并以“走馬燈”作形象比喻,走馬燈的轉動全賴于中間所燃蠟燭之旺微,人體生命活動也無一不取決于命門無形之火的盛衰。所以養身治病須調養腎命水火。其不足或失調時,宜調補不可攻瀉。2.闡發八味丸、六味丸的應用。趙氏對人身水火陰陽二氣尤為重視,故臨證治療雜病也從水火二氣盛衰入手,力薦六味丸、八味丸為通治各病的主劑。書中所述中風、傷寒、溫病、血病等無一不以六味、八味兩方加減治之。這一認識對某些病癥不乏獨到見解。3.論治郁證頗具卓識。包括對郁證的含義、病因病機、治療等都提出了別具一格、頗有見地的認識。認為郁證并非專指某一疾病,而是一個廣泛的病理學概念,是多種疾病發生的共同變化。并認為五郁相因為病,尤以木郁致諸郁最為常見,在治療上,趙氏不僅深刻闡發了《內經》治郁五法,而且從臨床體會到諸郁因木郁所致,故治之以“一法代五法”,常以消遙散作為治療木郁的主劑,配合左金丸、六味丸用之。
如上所述,趙氏究心《內經》及《易經》倡導命門水火,力薦六味丸、八味丸兩方,反對用寒涼藥克伐生氣。其學術思想為溫補學派的形成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對后世影響頗深。清代高鼓峰、呂留良、董廢翁等人均宗趙氏之學。特別是呂氏對《醫貫》作逐一評注,對趙氏命門學說起了承流揚波的作用。另李中梓倡先天后天根本論,治先天之本亦淵源于趙氏補腎之六味丸、八味丸。陳士鐸《石室秘錄·論命門》亦是總結歸納趙氏命門學說而成。
但另一方面,趙氏強調命門水火,以六味、八味二方通治各病,不免有失偏之處,故遭致清徐大椿的猛烈抨擊。徐氏著《醫貫砭》,幾乎逐字逐句貶斥趙氏之說,認為趙氏以命門為人身之真主為邪說之根,對病證通治以六味、八味,“一應苦寒者俱不用”是錯誤的,徐氏見解雖有一定道理,但言過其實,甚肆言謾罵,則是其片面之處。
上一篇:《醫說》的主要內容,《醫說》導讀
下一篇:《醫門法律》的主要內容,《醫門法律》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