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十日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著名人文主義作家薄伽丘的代表作。此書1471年在威尼斯出版,15世紀發行10版以上,16世紀發行達77版,此書我國有1981年上海譯文出版社方平、王科一的中譯本,198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黃后的中譯本。這部故事集描述了1348年佛羅倫薩爆發了可怕的瘟疫后,10個男女青年逃到城外,在風景優美的山中別墅住下來。他們除唱歌跳舞外,還每人每天輪流講一個故事,10天共講了100個故事。這些故事大多取材于中世紀的民間傳說、拉丁故事集和東方寓言。此書以愛情為主題,向教會的禁欲主義提出挑戰,揭露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的腐朽、卑鄙,贊美勞動者的勇敢和智慧,并表達了男女平等的反封建思想。《十日談》表現出的擺脫封建枷鎖,追求自由生活的傾向,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10個青年從觸目凄涼的死城,來到陽光燦爛的人間樂園,象征從中世紀禁欲主義束縛下解放出來,表達了人文主義者追求塵世歡樂和對人生的熱愛。意大利近代著名文藝評論家桑克提曾把此書與但丁的《神曲》并論,稱《十日談》為“人曲”。書中國王、后妃、僧侶、走卒、販夫、工匠等不同形象及人間百態都進入作者的創作視野。此書是歐洲文學中世紀以來第一部現實主義巨著。它反封建、反教會的鮮明傾向,招致教會的非難。1497年,在天主教會發動的宗教狂熱中,許多珍貴的《十日談》版本以“誨淫誨盜”罪名被扔在佛羅倫薩廣場上付之一炬,因此,此書最早版本流傳下來的非常稀少。薄伽丘死后葬于故鄉的墳墓竟被天主教會掘掉,墓碑被扔棄。但是《十日談》對世界文學的影響卻是無庸置疑的。莎士比亞的喜劇《辛白林》、濟慈的敘事詩《伊莎蓓拉》、拉封丹的《故事詩》等均取材于《十日談》。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瑪格利特·德·那伐爾的《七日談》在框架結構、藝術構思上明顯受到《十日談》的啟發。薄伽丘作品還有傳奇《菲洛柯洛》、長詩《菲埃索勒的女神》、學術著作《但丁傳》、《異教諸神譜系》等。
上一篇:《十二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歷代兵制》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