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戰國公孫龍著。公孫龍是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人物,善于辯論,曾與儒家的孔穿、陰陽家的鄒衍進行過辯論。主張“白馬非馬”說和“堅白相離”說,提出了正名的思想。該書《漢書·藝文志》著錄為14篇,今存6篇,余8篇在唐以前即已亡佚。6篇中《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5篇為公孫龍本人所著?!钝E府》篇由公孫龍的弟子補錄而成。此書是研究先秦邏輯思想的重要史料和對中國古代邏輯思想的重要貢獻。如在《白馬論》中,首先提出:“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非命形也,故曰白馬非馬”。指出白與馬兩個概念的內涵各有不同。進而又指出:“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求白馬,黃、黑馬不可致。是白馬之非馬,審矣?!敝赋鲴R與白馬兩個概念外延的不同,以及白馬與黃、黑馬在外延上的排斥和并列關系。又說:“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馬獨可以應耳。無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馬非馬”。對白、白馬與黃、黑馬的概念進行進一步的邏輯限定。先秦時期的邏輯思想,自孔子提出“正名”以后,經墨子和稷下學派,至公孫龍子而發展成為獨立的知識學科,而不再是倫理、政治的附庸。對于后來惠施、莊子、荀子的邏輯思想,均有一定的影響。今人杜國庫評價該書說:“這部書在先秦名學的發展上,形成了它的重要的一環?!痹摃胤Q難讀,晉魯勝曾說:“自鄧析至秦時名家者,世有篇籍,率頗難知”。明宋濂也說:“白馬非馬之喻,堅白同異之言,終不可解。”版本主要有明《道藏》本,《十二子》本,陶宗儀《說郛》本等。注本在明清兩代有楊慎《評注先秦五子全書》、傅山《霜紅龕集備存》、辛從益《公孫龍子注》和陳澧《公孫龍小注》。近代以后陳柱《公孫龍子集解》,193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龐樸《公孫龍子譯注》,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龐樸《公孫龍子今譯》,1990年巴蜀書社出版。研究著作有譚戒甫《公孫龍子形名發微》、龐樸《公孫龍子研究》、楊俊光《公孫龍子蠡測》、胡曲園、陳進坤《公孫龍憶論疏》等。
上一篇:《元曲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馮沅君古典文學論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