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元代雜劇選本,由臧懋循編選。臧懋循(1550~1620),字晉叔,浙江長興人,明代著名戲曲家、文學家。該書分前后兩集,分別刊行于萬歷四十三、四十四年。兩集各50卷,每卷一劇,共收雜劇100種(因此又稱《元人百種曲》),約占現存元人雜劇的三分之二,為保存元雜曲不致湮沒散佚之功不可沒。百種曲中,元人94種,入明元人6種;39位作家的作品69種,無名氏作品31種。臧氏選編此書時所據底本,除家藏秘本外,還有從友人處借得之鈔本雜劇300余種,其中200種為“御戲監”(明宮廷管理演戲機關)本。他從中精選百種,對舉世公認的杰作,如關漢卿的《竇娥冤》、《救風塵》、《望江亭》,白樸的《梧桐雨》、《墻頭馬上》,馬致遠的《漢宮秋》,鄭光祖的《倩女離魂》,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等均予收錄。在編選過程中對原劇本作了“參伍校訂”(《序》)和“刪抹繁蕪”(《寄謝在杭書》)的工作,使各種體例一致,科白齊全。書中還有若干附錄,是研究元雜劇的重要資料。藏氏在《序》中稱元雜劇“妙在不工而工”,“串合無痕”,極力推崇其樸拙自然的特色;對那些“出入樂府,文采爛然”的所謂“名家”作品不予重視,而稱頌“摹擬曲盡,宛若身當其處而幾忘其事之烏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憤者扼腕,悲者掩泣,羨者色飛”的“行家”作品為“上乘”,贊賞關漢卿“躬踐排場,面博粉墨”,表現了編選者戲劇理論上的真知灼見。編選此書是為了使這些劇作“傳之通邑大都”,使一代文學菁華不致磨滅;同時也是為了使當時劇作家“知有所取則”。明代著名文人王驥德、徐復祚、凌蒙初等稱贊《元曲選》“選刻之富”、“搜選之勤”,使元雜劇“典型斯備”。
《元曲選》自產生以來,幾乎是元雜劇唯一普及流行的選本,曾多次印行。萬歷博古堂原刊本今存。中華書局輯印《四部備要》亦收入該書。該書還有世界書局本和文學古籍刊行社本(1955年用世界書局版重印)。今人隋樹森編有《元曲選外編》,收入存世而《元曲選》未收的元雜劇62種,對《元曲選》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1958年中華書局出版。
上一篇:《兒童與家庭童話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公孫龍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