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新敏
短篇小說。作者歐陽山。發表于《人民文學》1960年第12期。后收入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1月版《建國以來短篇小說》下冊。小說寫道:橋頭公社新沙大隊真拱小隊隊長王水養是個好脾氣的人。生產隊下面分了三個組。組長分別是趙奇、林勝金和趙奇的堂叔趙保。這個隊生產搞得很好,就是干部關系不融洽。趙奇特別愛跟王水養抬杠子。縣里有個叫徐清的工作人員經常到這兒批評趙奇。隊員們私下說:要是這三個人湊在一起,事情就熱鬧了。1959年訂包產計劃,徐清督促王水養將產量定在六百斤,林勝金和趙保雖然不同意,也沒多作反對,但趙奇卻提出定在四百五十斤。然而,最后還是由徐清拍板定了六百斤。趙奇率人拼命地干,最后平均產量四百五十一斤,是全公社最高的產量。原來訂包產計劃的人們不再提起了,但趙奇卻很認真,認為沒有完成計劃,應該檢討。林勝金對趙保說:“你侄兒真算得一個天下奇人。”事隔一年,徐清又下來定包產計劃。趙奇提出要么不包,要包就要認真執行,超產有獎,不夠認罰。否則會打擊群眾積極性。然而,最后還是由徐清等決定,今年仍包六百斤,地委書記路過農田,問趙奇莊稼長勢那么好,糧食能打到四百三嗎?趙奇自豪地說,能打到四百八。包產六百斤是包著玩兒的,不算數。三天之后,公社馬書記轉達了地委書記對徐清的批評,決定按照趙奇的辦法,包到四百八。小說對“大躍進”興起的浮夸風作了批評,人物性格亦比較真實、鮮明。
上一篇:張學軍《九級風暴》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守平《鄉場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