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梵歌》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印度教最負盛名的經典,源于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最精彩的宗教、哲學、倫理、政治的理論性插話。據學者考證,約成書于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后300年。這部經典以史詩中的俱盧族和般度族大戰的寓義性故事,象征達磨(正義、道德)和非達磨在人們頭腦中的矛盾和斗爭。“薄伽梵”意為世尊,即對至上神的尊稱。書中象征正義的般度族在克里希納(黑天,最高神的化身)的幫助下,大獲全勝。這部“圣書”以詩的體裁形式,通過克里希納的教誨,表達了深邃的思想內容:①此書以“我”立論,與其他宗教有所區別,并非一味對尊神表示敬仰,而注重修持瑜伽、友觀內照去親證“我”的存在。②組成世界的原質包括九種成分:地、水、火、風、空、心、覺、我慢、有命。但書中不承認萬物形成在于原質的內因,而是潛藏著一種創造本源——我(宇宙精神)。③“非有非無”的相對主義觀點,否定自然的千差萬別,否定人世間的不平等而引導人們把現實世界一切看得無足輕重,只求到“梵界”得到慰藉。④“解脫”是該書的中心思想和最終目的,要丟掉追求結果的動機,在何時都無貪俗,嗔怒等即達到“無為”(平靜)的境界。⑤不主張“出家”、“遁世”,而要求人們固守傳統職業,雖仍強調精神禁錮,但比把大批勞動力引入寺院森林,對統治者和經濟基礎是有益的。自18世紀起,此書的英、俄、拉丁、德、法、日各種譯本不斷面世。1957年徐梵澄在印度出版離騷體中譯本,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又出版了張保勝的中譯本。印度的瓦·蓋羅拉認為:“雖然《薄伽梵歌》是《摩訶婆羅多》故事的一部分,但是在古代的大師和現代的學者看來,《薄伽梵歌》要比《摩訶婆羅多》更重要。古代出現的所有宗教派別,作為其倡導者的所有大師,為了證實各自的教派,都利用《薄伽梵歌》的倫理教導,來支持自己的教義。”
上一篇:《荊釵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藏書紀事詩》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