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陜西渭南)人,唐代著名大詩人,與李白、杜甫同享盛譽。白居易是中唐“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的詩歌理論。白詩現存約3000首,在唐代詩人中首屈一指。他把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閑適、感傷、雜律四類。諷諭詩是白詩最精華作品,其中包括《新樂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等新樂府運動的代表作。這些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時代許多重大社會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如《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輕肥》:“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感傷詩寫一時感觸,而往往有深刻的寄托,其中傳誦最廣的是《長恨歌》和《琵琶行》,兩詩在藝術上達到極高境界,代表了白詩創作的最高水平,在古代敘事詩的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這兩首詩深受群眾喜愛,“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清人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白氏“即無全集,而二詩已自不朽?!敝膽蚯段嗤┯辍?白樸)、《長生殿》(洪升)和《青衫淚》(馬致遠)就是分別根據《長恨歌》和《琵琶行》改編的。白居易的閑適詩和雜律詩,風格平易自然,多有佳作,但也有一些比較消極的作品。白詩內容深刻,語言通俗,老嫗能解,因此“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銜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作者在世時,已有詩集傳到朝鮮和日本。白居易對后世詩歌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杜荀鶴,宋代蘇軾、陸游,直到清代的吳偉業、黃遵憲等,無不受其啟示和影響。除詩歌外,白居易的散文創作也頗具特色,推動了唐代古文運動的開展。白居易還寫了一些曲子詞,為文人詞的發展開拓了道路。
長慶四年(825),元稹編輯白居易詩文為《白氏長慶集》50卷。會昌五年(845),白居易最后一次編輯自己的詩文為《白氏文集》75卷,計3840篇。白氏刊本,后世頗多,有的秘藏日本?,F存最早的《白氏文集》為南宋紹興刻本,僅71卷;1979年中華書局出版顧學頡校點的《白居易集》即以此為底本。顧本參考各本,對白氏詩文加以補充。白詩以清初汪立名編輯校注的《白香山詩集》40卷最重要。在眾多的選本中,王汝弼選注的《白居易選集》(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較好。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陳友琴編《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白居易卷》,收有中唐至晚清評論白氏的資料。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金城箋?!栋拙右准{校》,頗為詳備。
上一篇:《癸巳類稿》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鹽鐵論》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