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高明,字則誠,號菜根道人。浙江瑞安人。元末明初著名戲曲家。有南戲二種,今存《琵琶記》。《琵琶記》是高明得以名揚后世的代表作,它是在宋元時民間流行的蔡伯喈故事,尤其是在“戲文之首”《趙貞女蔡二郎》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而成。蔡伯喈即東漢文人蔡邕(蔡文姬之父),官左中郎將,后人虛構了許多關于他的故事到處講唱,陸游詩中有“滿村聽說蔡中郎”的詩句,可見其流傳之廣。《趙貞女蔡二郎》演的是“伯喈背親棄婦,為暴雷震死”事,而《琵琶記》則改成“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在主題和內容上都作了較大變動。劇情是:蔡伯喈新婚不久即入京赴試,考中狀元,被牛丞相招贅為婿,過著富貴豪華的生活。其妻趙五娘吃糠咽菜,侍奉公婆。后公婆餓死,五娘麻裙包土,埋葬了兩位老人,便身背琵琶,彈唱乞討,進京尋夫。幸賴牛小姐賢德,甘居妾位,使他們夫妻團圓,“一夫二婦,旌表門閭”。“不關風化體,縱好也徒然”(第一出《副末開場》),作者意在宣揚忠孝貞烈的封建道德,但劇中趙五娘的悲慘遭遇,客觀上反映了元代末期仍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生活的苦難,揭露了封建官吏的橫行不法和驕奢淫逸。全劇結構雙線(趙五娘和蔡伯喈)發展,以富襯貧,以喜襯悲,對比鮮明強烈,是當時社會尖銳階級矛盾的客觀反映。全劇雖以“大團圓”的喜劇形式結尾,卻籠罩了一種使人壓抑的悲劇氣氛。劇中趙五娘的形象頗具光彩。這是一個在封建社會有著普遍意義的典型人物,在她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婦女的傳統美德,另一方面,又表現了封建倫理道德對她們的束縛和影響。《琵琶記》被稱為戲文中的“絕唱”(何良俊《四友齋叢談》),獲得“曲祖”(魏良輔《曲律》)、“南曲之宗”(黃圖珌《看山閣集閑筆》)的殊榮。文詞以本色為主而又文采斐然,描寫人情真實細膩,婉轉曲折,能深深地打動讀者。《糟糠自厭》一折素來膾炙人口。《琵琶記》對后世影響很大,趙五娘的形象,至今還活躍在舞臺上。《琵琶記》還被譯成多種文字,遠播海外。1956年,中國戲劇家協會曾召開關于評價、整理《琵琶記》的討論會。
《琵琶記》傳本甚多,其中嘉靖蘇州坊刻本和清陸貽典鈔本最接近原著,另外還有李卓吾評本、《六十種曲》本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原中華上編版再版錢南揚校注《元本琵琶記校注》,最為精審。
上一篇:《物種起源》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疇人傳》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