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詩歌總集· 楚辭章句》新詩鑒賞
《楚辭》注本,十七卷,東漢王逸撰。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人(湖北省宜城縣)。元初(114~119)為鄉(xiāng)所舉,上計吏,為校書郎,順帝時為侍中。
楚辭為楚人所著詩歌總集,其中大部分為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包括《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另外還有楚人宋玉《九辯》《招魂》(或以為屈原作)、景差《大招》以及漢人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詩》、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劉向《九嘆》等。此十六卷為西漢劉向所編,王逸撰《章句》又加入了自己的《九思》。
楚辭是繼《詩經(jīng)》之后產(chǎn)生的一種新詩體,與《詩經(jīng)》多是民間閭巷歌謠不同,楚辭是文士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屈原是這一新詩體的開創(chuàng)者和完成者。他在楚地民歌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一種具有浪漫主義和楚文化特色的詩體,用以抒寫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屈原的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復雜的矛盾和沖突,它不僅反映了作者的身世遭遇,而且系統(tǒng)地表現(xiàn)了他為之奮斗的先進的社會理想。屈原的作品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人競相仿作,但大多是只能得其形式,因此,也就很難達到高超的藝術(shù)境界。漢統(tǒng)治者是楚人,對楚辭有特殊的愛好,漢代文化也帶有濃重的楚文化色彩。第一個楚辭專輯就是劉向奉漢武帝之命編纂的。整個漢朝楚辭受到普遍重視,注釋楚辭亦非王逸首創(chuàng),(劉向就有《離騷經(jīng)章句》,已佚)但流傳至今最早的楚辭注本,當屬《楚辭章句》。王氏去古未遠,頗能把握詩旨;他又為楚人,熟悉楚地方言,因之對于詞語音義的訓釋也較為準確,足資后人參考。
此書每卷之前皆有一序,確定作者,闡明篇義,點明作詩的背景,如在《離騷》之前序云:“《離騷經(jīng)》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勢履忠貞而被讒邪,憂心煩亂,不知所想,乃作《離騷經(jīng)》。離,別也。騷,愁也。經(jīng),徑也。言自己放逐離別,中心愁思,猶依道徑,以風諫君也。”這些不一定完全正確,但對理解楚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過去學者一直認為這些“序”均為王逸所作。現(xiàn)代有的學者認為每篇詩之“序”,不僅與詩中注文矛盾,而且亦有互相矛盾之處,考慮到王氏是原本東觀舊書而作注,《楚辭》定本非王逸所集,他的《離騷》后序中也不提為每篇作小序事。因此,我以為這些“序”可能隨舊籍而來,非出于一人之手。唐李善注《昭明文選》,其中《楚辭》部分皆用王逸的注。
此書常見有中華書局民國間排印《四部備要》本。另有岳麓書社1989年出版排印本,與朱熹《詩集傳》合為一冊。
上一篇:《詩詞曲論·詩論·唐詩紀事》簡介介紹
下一篇:《歷代詩歌別集·清代與近代部分·涂山集》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