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錄》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曲錄》6卷,近人王國維輯,見于《晨風閣叢書》第10冊~12冊、《王忠愨公遺書·曲苑》。
王國維(1877~1927),近代學者、詞人。字靜安,一字伯隅,號觀堂,亦號永觀,浙江海寧人。清秀才。屢應鄉試,未中,乃放棄舉業。早年研究哲學、文學。后從事史學、中國戲曲史、詞曲以及中國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學、音韻學的研究和考訂,而以史學研究成就最高,被認為是“新史學的開山”(郭沫若《魯迅與王國維》)。生平著作達62種之多,收入《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曲錄》,戲曲節目。王國維作于1912年的《宋元戲曲史》,是王氏在戲曲研究方面的帶有總結性的巨著。在此前4年間,他曾先后完成了《曲錄》、《戲曲考源》、《錄鬼簿校注》、《優語錄》、《唐宋大曲考》、《錄曲馀談》和《古劇腳色考》等著作,對歷來認為“文格卑俗”的戲曲作了高度的評價,對有關戲曲專題發表了獨卓的見解。而在《曲錄》中,則詳載宋元明清戲曲作家208人和作品2196種的名稱,以及雜劇、傳奇總集、散曲集、曲譜、曲韻等書名,共“為目三千有奇”,成書于1908年,在當時是收集較詳備的古典戲曲書目。其書按作者及其作品時代的先后排列,往往附作者的傳記逸事,且加以考證。卷1為宋金時代雜劇、院本,卷2為元代雜劇,卷3為明清雜劇,卷4為元明傳奇,卷5為清朝傳奇,卷6為雜劇傳奇。條事秩然,便于查檢。關于輯錄《曲錄》之動機、緣起和意義,王國維在《曲錄序》中述之甚詳。其大意是:戲曲之興由來既遠,戲曲之作也很繁富,難以窮源并包。《曲錄》也不過“僅窺崖略,存什一于千百”。戲曲也是古詩的余脈,委婉含情,富于感染力,而又情節多變,滑稽有趣。所謂“追原戲曲之作,實亦古詩之流,所以窮品性之纖微,極遭遇之變化,激蕩物態,抉發人心,舒軫哀樂之余,摹寫聲容之末,婉轉附物,怊悵切情,雖雅頌之博徒,亦滑稽之魅桀”。戲曲具有文學、史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的意義——“考古者征其事,論世者觀其心,游藝者玩其詞,知音者辯其律”。古典戲曲日益散失,作者極感痛惜:“國維雅好聲詩,粗諳流別,痛往籍之日喪,懼來者之無征,是用博稽故簡,撰為總目。”因此不憚其勞,廣搜博采,是希望此總目“非徒為考鏡之資,亦欲作搜討之助,補三朝之志所不敢言,成一家之書清俟異日”。
上一篇:《普通語言學教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李太白文集》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