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約伯的天平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又稱之為“靈魂中漫游”。俄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列夫·舍斯托夫著。中文本根據Tous droits reserves,paris 1929年譯出,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9年出版,編入現代西方學術文庫。全書分3部分,共33萬余字。
該書通過對西方古今思想家、文學家的思想的獨特考察(作者稱為在這些哲學家和文學家的靈魂中謾游),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兩大核心要素——理論與宗教之間的沖突和不可調和的斗爭,從而展示了西方文化精神的兩大來源——希臘哲學和圣經哲學之間的關系。本書第1部分“死的啟示”有2章(戰勝自明和最后審判時刻),主要論述生與死的問題。作者引用歐里庇得斯的話:或許誰都知道:生就是死,死就是生。柏拉圖講:真正愛好哲學的人,無不追求著死和死亡,這很可能不為他人所理解。他認為,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具有雙重視力(天然的視力和非天然的視力)的人。對他來說,當他面臨死亡之時,充滿生的希望;當他有真正的、充裕的、富有內容的、自覺的生活時,卻感到失去自由,毋寧說是死。喜悅并不抵銷也不排除恐怖。第2部分“敢想敢為和俯首聽命”是本書的重點,有52章占全書大部分。這部分文體像作者的隨筆,短小精悍,字字珠璣,作者論述了他對哲學與科學的理論,認為哲學家每個人都按自己方式打開混亂不清的形而上學問題的無法解開的結。無論是說哲學是科學,還是說科學是哲學,都是侈談或無法證明哲學家的誠意。他列舉了眾多哲學史上的實例來說明上述觀點。他認為科學是有規律性的知識,不是對單個事實的記述。對于哲學要從哲學史的角度來考察,要用歷史的觀點來評價某一時代的哲學家。關于哲學真理和神學真理,即雙重真理問題,他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看似有理,實際上是折衷主義的。第3部分“關于歷史哲學”主要是表述了作者的倫理學觀念,他從斯賓諾莎的數學科學和哲學的調合論談起,認為兩者不可調合,真理的哲學和好的哲學是一碼子事。倫理學是一種尚未論證的行為的可能性的學說。人應遵從道德規律。只有在這種條件下,人的社會存在才是可能的。而且,道德同認識論是聯系在一起,兩者不可分割的。本書在論述上采用了形而上學的批評的方法,文筆生動,有濃郁的文學色彩和學術價值。
上一篇:《四庫全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