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編修《四庫全書》是我國18世紀后半期一項規(guī)模宏大的文化事業(yè)。明末清初,許多學(xué)者和藏書家鑒于歷代典籍的忽聚忽散,覺得《佛藏》、《道藏》這種會聚圖書的辦法值得借鑒,因此提出了“儒藏說”,《四庫全書》的編纂就是在這種學(xué)說的影響下提出來的。
編纂《四庫全書》的第一步工作是搜訪圖書,從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三年(1772~1778),共從全國各省征集圖書達13000余種,但征書隨后帶來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查繳、銷毀所謂“違礙”書籍的活動,這場禁書活動使我國宋元以后的文化典籍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巨大浩劫。當(dāng)時查禁的圖書主要是一些不利于清朝統(tǒng)治者的文字記載,尤其是明末清初的野史、筆記、文集等,在查繳禁書的過程中,先后共銷毀圖書3000余種,另外編入《四庫全書》的書籍也有許多遭到部分抽毀和篡改。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四庫全書》的編纂也常常受到后人的抨擊。
《四庫全書》的第一部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編成,由于全書卷帙浩瀚,不可能全部刊刻,因此先后抄成7部,分藏于7閣:即北京故宮中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承德避署山莊的文津閣、盛京的文溯閣、楊州的文匯閣、鎮(zhèn)江的文宗閣、杭州的文瀾閣。它是我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部叢書,所收書的種數(shù),7閣各有出入,今按《四庫全書總目》計算,共計收書3461種、79309卷,這些書籍,基本上包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古代的重要著作(尤以元代以前的書籍收輯更為完備),因而被譽為古代典籍的淵藪。
7閣《四庫全書》編成后,經(jīng)歷了坎坷曲折的歷史命運。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軍攻占鎮(zhèn)江和揚州,文宗、文匯兩閣《四庫全書》全部毀于戰(zhàn)火;咸豐十年,英法聯(lián)軍在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攻占北京,舉世聞名的圓明羅被焚掠一空,文源閣《四庫全書》也在這場浩劫中化為灰燼;咸豐十一年,太平天國軍攻克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大部被毀,余下的也都流散外間,后經(jīng)當(dāng)?shù)貙W(xué)者丁申、丁丙兄弟大力搜集和補抄,才基本上恢復(fù)了原貌。保存至今的,只有文淵、文津、文溯3閣全書和文瀾閣的一部分,文淵閣《四庫全書》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書現(xiàn)藏北京圖書館,文溯閣書現(xiàn)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書現(xiàn)藏浙江省圖書館。
《四庫全書》由于只有抄本,所以向來流布不廣,1934年商務(wù)印書館首次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共選印圖書231種,后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又于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陸續(xù)選印了《四庫全書珍本》第2至13集,合計收書已占《四庫全書》總數(shù)的一半左右。1986年臺灣商務(wù)印書館又將文淵閣本《四庫全書》全部影印出版,共計1500冊。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jù)這個影印本翻印出版。
上一篇:《四書集注》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在約伯的天平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