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唐李白作。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敕編《唐宋詩醇》:“七言歌行,本出楚《騷》樂府。至于太白,然后窮極筆力,優入圣域。昔人謂其‘以氣為主.以自然為宗,以俊逸高暢為貴,詠之使人飄揚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遠別離》等篇,以為雖子美不能道。蓋其才橫絕一世,故興會標舉,非學可及,正不必執此謂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矯離奇,不可方物,然因語而夢,因夢而悟,因悟而別,節次相生,絲毫不亂,若中間夢境迷離,不過詞意偉怪耳。胡應麟以為‘無首無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說夢也。特謂非其才力,學之立見顛踣,則誠然耳。”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范德機云:‘夢吳越’以下,夢之源也。以次諸節,夢之波瀾也。其間顯而晦,晦而顯,至‘失向來之煙霞’,夢極而與人接矣。非太白之胸次、筆力,亦不能發此。‘枕席’、‘煙霞’二句最有力,結語平衍,亦文勢當如此。”今人詹锳說:“陳沆《詩比興箋》云:此篇昔人皆不論,一若無可疑議者。……蓋此篇即屈子《遠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龍見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閶闔九門不可通,以額扣關閽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萊宮殿,有若夢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首言求仙難必,遇主或易,故‘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渡鏡湖月’,言欲乘風而至君門也。‘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以下言金鑾召見,置身云霄,醉草殿廷,侍從親近也。‘忽魂悸以魄動’以下言一旦被放,君門萬里,故云‘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也。‘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云云,所謂‘平生不識高將軍,手汗吾足乃敢嗔’也。題曰留別,蓋寄去國離都之思,非徒酬贈握手之什。按:陳氏說亦間有是處,但以留別二字為寄去國離都之思,則左矣。仇注杜集《春日憶李白》詩下,引顧宸曰:天寶五載春,公歸長安,白被放浪游,再入吳。按杜甫之去魯在天寶五載秋,已見前,其歸至長安似應在本年冬季。至白別東魯諸公再游吳越,亦在是時,翌年春則已達會稽,故杜甫有詩懷之也。”(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引)今人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作者以記夢為由,抒寫了對光明、自由的渴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表現了蔑視權貴、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今人安旗等《李詩咀華》:“《夢游天姥吟留別》不是山水詩,不是游仙詩,不是留別詩,也不是追求什么光明世界,而是用比興言志的方法借夢游天姥山作為手段,反映李白二入長安的經歷,用以抒發他心中憤懣,從而揭露和批判天寶年間的朝政。”此詩作于天寶四載(745)李白由東魯南游吳越之時,題一作《別東魯諸公》。詩人以浪漫主義的手法,通過夢游,描畫了夢境中驚險奇麗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對山水名區的熱烈向往,反映了詩人鄙棄塵俗、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和飄逸灑脫的個性。“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便是這種思想和個性的直接披露。主要藝術特色:一、構思新奇。歌頌洞天之美麗,以鞭撻唐王朝的丑惡;抒發對天姥山的向往,以顯示對權貴的憎恨;為惜別而賦詩,卻寫訪游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戰斗意志,別開生面。二、想象豐富。運用比喻、對比、襯托、夸張等方法,描繪出一幅幅亦虛亦實,亦幻亦真的夢游圖;奇瑰恍惚、繽紛多彩的藝術境界,寄托著強烈的主觀情感,引人入勝,耐人深思。三、句式參差,音節瀏亮。參用《楚辭》句法,格式錯綜自由,造成波瀾起伏、收縱自如的氣勢,充分表達了詩人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
上一篇:《梓人傳》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夢狼》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