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為躁君
【原文】
重為輕根[1],
靜為躁君[2]。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3],
雖有榮觀[4],
燕處超然[5]。
奈何萬乘之主[6],
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注釋】
[1]重:沉重,穩重。
[2]躁:急躁,躁動。
[3]輜重:古代軍隊中載運器械、糧食的車輛。
[4]榮觀:華麗的住所。
[5]燕處:安居之地。
[6]萬乘之主:乘指兵車的數量。萬乘之主就是指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之君。
【譯文】
穩重是輕率的控制者,
靜定是躁動的制服者。
因此君子整天行事都不輕舉妄動,
雖然有豪華的樓臺亭榭,
但他安閑靜處、超然脫俗。
為什么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君王,
卻輕視自己而重治天下呢?
輕浮失去自身,躁動失去君位。
【解析】
這一章緊承上一章的內容,講述了自然對人的制約及我們為何要順應自然的問題。
老子一開始就舉出了兩對矛盾的現象:輕重、動靜,在前面的第二章中出現過美丑、善惡、有無、難易、長短等對立統一概念,第十三章中出現過寵辱,這些概念的提出和論述,真實地反映了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他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
在重和輕的關系問題上,老子認為:重是輕的根本,輕是由重決定的,如果只注重輕而忽略重,就會失去根本。正是因為有了重,輕才能得以存在和維系。我們可以設想地球沒有重力會是怎樣的一種情景,我們無法站穩腳跟,無法進食,生命的延續不再可能,那是十分可怕的事情。老子認為在動和靜這一對矛盾中,靜是根本,動是其次。在這里,輕可引申為輕浮,動可引申為躁動不安。我們知道輕浮和躁動都是人格缺陷所映射出來的不良行為舉止,是我們成功的大敵,這種舉止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違道而行帶來的后患,不順應自然大道必然受到懲治。
圣人(得道之人)是如何合道而行的呢?圣人整天在行事,卻從來不輕舉妄動,而是慎重考慮后再行動,決不會表現出輕率、焦躁的樣子,是因得道之人順應了天道,而不是恣意妄為。他們雖然有可供享受的華麗的亭臺樓院,但他們身居其中,卻怡然自得,超然對待安逸的環境,而不是心浮氣躁,沉迷其中。在物質生活極度豐富的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物質財富,是坦然地享受它們,還是依舊過簡樸的生活?這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我們該如何給出一個圓滿的答案?老子那順應自然的觀點興許能給我們一些指引,物質是人創造的,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活在這個人世間,如果一味拒絕繁華富足的生活,日子未免過得單調乏味,追求物質和金錢本身并沒有錯,享受雙手創造的財富并沒有錯,但必須強調一點,那就是我們必須鍛煉自己創造價值的能力,不去勞動而只追求享受是不合大道的,是應該為我們所摒棄的。
最后,老子將矛頭指向了“萬乘之主”,即大國的國王。當時的統治者過著縱欲色靡、奢侈輕浮的生活,他們狂妄、自大、焦躁、輕率,在老子看來,一國之君應當持重、守靜,而不是輕浮、焦躁、輕舉妄動。統治者以沉湎于玩樂享受為重,而以治理國家大事為輕,這是有違“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的天道的,所以只會落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的下場,歷史上有違大道的暴君、昏君無不是以這樣的殘局收場,遭到后人的唾罵和鄙棄。
為人之道
善于自制:成吉思汗斬鷹悟道成大業
成吉思汗能取得偉大的成就,與他善于制怒有關;而他之所以善于制怒,則與他的一段傳奇經歷有關。
有一次,成吉思汗帶人去打獵。他們一大早便出發,可到了中午仍沒有收獲,只好返回帳篷。成吉思汗不甘心,便獨自一人走回山上。
烈日當空之下,他沿著羊腸小徑向山上走去,一直走了好長時間,他感到口渴。不久,他來到了一個山谷,見有細水從上面一滴一滴地流下來。成吉思汗非常高興,就從皮袋里取出杯子,耐著性子去接一滴一滴流下來的水。
當水接到七八分滿時,他高興地把杯子拿到嘴邊,想把水喝下去。就在這時,一股疾風猛然把杯子從他手里吹了下來,將水弄灑了。成吉思汗又急又怒,抬頭一看,原來是自己的愛鷹搗的鬼。他非常生氣,卻又無可奈何,只好拿起杯子重新接。
當水再次接到七八分滿時,又有一股疾風把水杯弄翻了,原來又是他的鷹。成吉思汗非常憤怒,于是,他一聲不響地拾起水杯,再從頭接著一滴滴的水。當水接到七八分滿時,他悄悄取出尖刀,拿在手中,然后把杯子慢慢地移近嘴邊。老鷹再次向他飛來,成吉思汗迅速拿出尖刀,把鷹殺死了。
由于他的注意力過分集中于殺老鷹,疏忽了手中的杯子,杯子掉進了山谷里。成吉思汗無法再接水喝了,不過他想到既然有水從山上滴下來,那么上面也許有蓄水的地方,很可能是湖泊或山泉。于是他忍住口渴的煎熬,拼盡氣力向上爬。終于攀上了山頂,發現果然有一個蓄水的池塘。
成吉思汗興奮極了,立即彎下身子想要喝個飽。忽然,他看見池邊有一條大毒蛇的尸體,這時才恍然大悟:“原來飛鷹救了我一命,正因它剛才屢屢打翻我杯子里的水,才使我沒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成吉思汗明白自己做錯了,他帶著自責的心情、忍著口渴返回了帳篷。他對自己說:“從今以后,我絕不在生氣的時候作決定!”這一決心,使成吉思汗避免了很多錯事,給他的雄圖霸業帶來了莫大的幫助。
孟子說:“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之謂大丈夫。”
很多有智慧、有成就的人,也都反復告誡人們:千萬別被憤怒左右。如果一個人動不動就怒火中燒,結果就會傷人傷己,不可能與別人融洽相處和友好交往。一旦如此,便會失去理智,難以保持清醒的頭腦、作出正確的判斷,因而做錯事、蠢事的幾率便大大增加。所以,必須學會自制,這不僅是一種很高的人生修養,而且是人在社會上生存、發展所必不可少的能力。
從政之道
借懲暴君,巧諫國王
一天,魏文侯心情不錯,就命樂師彈琴,魏文侯親自起舞,誦賦。魏文侯一副全心投入的樣子,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為之感動。沒想到大王還有這樣高超的本領,平日里大王在朝上很是威嚴,大臣們都有些害怕。今天見大王有如此閑情雅致,在場的大臣們也很興奮,有的也不禁翩翩起舞;不會跳舞的就在旁邊不住地點頭,夸獎大王跳得好,誦得妙。魏文侯看到大臣們這樣欣賞自己的表演,就更加高興了。于是就即興作了一首賦,當他朗誦到“讓我的話無一人敢違背”時,樂師突然停止鼓琴,并將案上之琴舉起來向魏文侯砸去。剛才那其樂融融的氣氛一下子煙消云散,代之而來的是緊張的氛圍,兩旁的大臣嚇得瞪直了眼。魏文侯也大驚,幸虧兩旁武士眼疾手快,一把搶過樂師手中的琴,并牢牢地把樂師按在地上。
魏文侯實在太生氣了,本來自己今天心情很好,卻被樂師搞得一塌糊涂,恨不得一口一口撕下他身上的肉。他坐在桌旁,吹胡子瞪眼,喘著粗氣,怒視著樂師。兩旁大臣都有些害怕,心想,這個樂師,太大膽了,竟然敢打大王,不是找死嗎?樂師卻神態自若,安靜地趴在地上。魏文侯看到樂師竟然這種表情,就更加氣憤了,大喊:“執法官來了沒有?我要治這不知天高地厚的樂師的罪。”執法官忙快步跑到魏文侯面前,彎腰鞠躬,說:“大王,臣在,您有何吩咐?”魏文侯說:“按照我國法律,臣屬打君主,應該判什么罪?”執法官說:“稟報大王,應判死罪。”說完,魏文侯喊道:“聽到沒有,快把這混蛋樂師給我拉出去,砍了!”說完,甩袖就要走,樂師聽到這,忙說:“大王,臣有一言,請您聽我說完,再讓我去死吧。”魏文侯不耐煩地說:“快說,快說,我一刻也不想再見到你。”樂師說:“過去,堯、舜為君主時,唯恐自己的話沒人反駁。后來桀、紂為君主時,唯恐有人反駁他們的話。今天您所講的話和講話時的神態頗像桀、紂啊。我心中氣憤,心想一定是他們的靈魂附到了您的身上,因此,我舉琴就打。我是在打桀、紂的靈魂,讓他們不要依附在您的身上,使您也成為暴君、昏君。我在打他們,不是在打您啊。”魏文侯聽到這,知道自己錯了,就命人把他給放了。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八章·復歸于樸》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二十四章·自是不彰》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