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簡介|介紹|概況
亦稱《書》、《書經(jīng)》。儒家經(jīng)典之一。“尚”即“上”,上代以來之書,故名。漢班固《漢書·藝文志》說:“《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纂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秦燔書禁學(xué),濟(jì)南伏生獨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xué)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xué)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文,《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亦數(shù)十。《書》者,古之號令;號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yīng)《爾雅》,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唐魏征等《隋書·經(jīng)籍志》說:“《書》之所興,蓋與文字俱起。孔子觀書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刪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為百篇,編而序之。”唐孔穎達(dá)《尚書正義》說:“《書》篇之名,因事而立,既無體例,隨便為文。”唐劉知幾《史通·六家篇》說:“《尚書》家者,其先出于太古。《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故知《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觀書于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乃刪其善者,定為《尚書》百篇。孔安國曰:‘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尚書璇璣鈐》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節(jié)度,如天行也。’王肅曰:‘上所言,下為史所書,故曰《尚書》也。’推此三說,其義不同。蓋《書》之所主,本為號令,所以宣王道之正義,發(fā)話言于臣下。故其所載,皆典、謨、訓(xùn)、誓命之文。至如堯、舜二《典》,直序人事;《禹貢》一篇,唯言地理;《洪范》總述災(zāi)祥,《顧命》都陳喪禮;茲亦為例不純者也。”今人陳夢家《尚書通論》說:“《尚書》是我國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經(jīng)典,它記錄了距今二千三百年至三千年間王室的誥命、誓言和其它的大事……在經(jīng)學(xué)史上,它成為今古文學(xué)爭論的開端。在‘六經(jīng)皆史’的意義上,它是存在下來的先秦史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尚書》是我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有些篇如《堯典》、《皋陶謨》、《禹貢》、《洪范》等是后來儒家補(bǔ)充進(jìn)去的。西漢初存二十八篇,即《今文尚書》。另有相傳漢武帝時在孔子住宅壁中發(fā)現(xiàn)的《古文尚書》和東晉梅賾所獻(xiàn)的偽《古文尚書》二種。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尚書》,就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的合編。《尚書》中保存有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記敘文和論說文的集子,是我國古代散文的開端。它在記敘人物的語言時,盡量通過描摹把人物談話時的口氣、感情表現(xiàn)出來,如《盤庚》中寫盤庚的訓(xùn)話,周誥中寫周公的訓(xùn)話,都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感覺;有些篇章能夠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如盤庚說服臣民遷都時,把舊都比作“顛木”.把新都比作“由蘗”,把散布流言所起的影響之大,比作“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生動形象,親切感人;語言方面則很少運用“也”、“哉”、“乎”一類虛詞,顯得非常拗口,“佶屈聱牙”(唐韓愈《進(jìn)學(xué)解》評語)。注本有唐孔穎達(dá)《尚書正義》、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等。
上一篇:《小國寡民》簡析|導(dǎo)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山園小梅》簡析|導(dǎo)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