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簡介|介紹|概況
唐詞篇名。李白作。宋僧文瑩說:“此詞不知何人寫在鼎州滄水驛樓,復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后至長沙,得古集于子宣內翰家,乃知李白所作。”(《湘山野錄》)黃升《花庵詞選》收入李白〔菩薩蠻〕和〔憶秦娥〕兩首詞,以為“百代詞曲之祖”。明代胡應麟以“二詞雖工麗,而氣亦衰颯,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霄壤”,“太白之世,未有斯調”,否定二詞為李白作,而疑為晚唐人作品(說見《少室山房筆叢》)。清劉熙載《藝概》肯定為李白作,以為“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兩闕,足抵少陵《秋興》八首。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近人況周頤《餐櫻廡詞話》舉出〔菩薩蠻〕的曲名,已見于盛唐時代人崔令欽的《教坊記》以證其早出,可被李白采用。楊憲益以為“菩薩蠻”乃“驃苴蠻”或“苻詔蠻”之異譯。其曲調乃古緬甸樂,開元、天寶年間傳入中國。李白原為氐人,或已于幼時熟悉此種曲調。約當二十五歲左右,曾徘徊襄漢間,可能與湖南鼎州滄水驛樓題此曲辭(《零墨新箋》)。任二北贊同楊說,以為驗之《教坊記》、《奇男子傳》及敦煌卷子斯四三三二等所有資料,無不吻合,可知楊說乃較為接近事實者。(《敦煌曲新探》)浦江清《詞的講解》以為《教坊記》系雜記教坊掌故的書,后人自然可以隨時增編,并不能斷定〔菩薩蠻〕曲在李白時即已存在,這首詞可能是北宋前期的產物。(《周文月刊》第三十三期)今人唐圭璋以為李白作,系“望遠懷人之詞”(《唐宋詞簡釋》)。沈祖棻說:“從詞體的發展來考察”,“象這首〔菩薩蠻〕中所表現的羈旅行役之感,在晚唐五代詞中是十分生疏的。其所表現的闊大高遠的境界、渾厚清雅的風格,也完全擺脫了花間派以綺艷風情為主的影響。如果拿溫庭筠著名的十四首和韋莊著名的五首[菩薩蠻]與這首詞對照,就不難看出。它不但不可能出于盛唐李白之手,也不可能如胡應麟所推斷的,出于晚唐溫庭筠一輩人之手,而應當如浦先生所推斷的,是北宋前期的產物。”(《宋詞賞析》)靳極蒼以為“李白所作,純屬子虛;謂寫在驛樓也似依托。就詞本身來看,還是解作閨情,定主人公為懷遠盼歸的少婦為好。”(《唐宋詞百首詳解》)徐育民、趙慧文以為“這是一首游子思婦詞” (《歷代名家詞選》)。張大新以為“此詞乃感于明皇奔蜀的憂憤之作,可能寫于作者隱居廬山屏風疊之際。望遠者,李白;所懷者,玄宗也’(《李白詞二首主題論析》),載《信陽師院學報》1985年第二期)徐培均以為“此詞約作于李白二十五歲以后漫游襄漢之時”,“詞中刻劃了羈旅思歸的情懷”。“當年李白與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結婚,家在安陸(今湖北安陸縣北),詞中所指,當系這位妻子”(《唐宋詞小令精華》)這首詞的作者尚難論定,否定李白所作的論據不甚有力,而肯定李白作者亦歧見紛出,因而主題亦甚紛紜。但在藝術上的評價,一致認為是很高的。凌空結撰,意興高遠,含蓄不盡,雄渾無比。
上一篇:《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行路難·金樽清酒斗十千》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