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秦娥·簫聲咽》簡介|介紹|概況
唐詞篇名。李白作。這首詞最早見于北宋末南宋初人邵博《邵氏聞見后錄》卷十九,但北宋李之儀已有和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即《花庵詞選》)收錄了這首詞和另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題為李白作,且曰:“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太白在當時,直以風雅自任,即近體盛行,七言律鄙不肯為,寧屑于此?且二詞雖工麗,而氣亦衰颯,于太白超然之致,不啻霄壤。藉令真出青蓮,必不作如是語。詳其意調,絕類溫方城輩,蓋晚唐人詞,嫁名太白”。清劉熙載以為李白詞,“想其情境,殆作于明皇西幸后乎?”(《藝概》)王國維說:“太白純以氣象勝。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監之口。后世唯范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亦下逮矣!”(《人間詞話》)今人袁行霈以為“《憶秦娥》詞牌,不見于唐崔令欽的《教坊記》,也不見于《花間集》。只是在馮延巳的《陽春集》中有一首,但句法與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不同”,因此贊同胡應麟之說。以為說這首詞“出于晚唐文人之手是可以成立的”。“表現的是對于歷史的憑吊,是對于古代文明的追懷,是對于統一帝國的留戀和對于前途的茫然。唐人每以漢朝喻指唐朝,所以這首詞也就是對于即將覆滅分裂的唐王朝的哀歌”(《唐宋詞鑒賞集》)。龍榆生說:“域外樂曲,隋唐間次第傳入者甚富,以白之天才橫逸,偶然興到,依新聲作長短句,亦非絕對不可能。”(《唐宋名家詞選》)浦江清以為這首詞是“幾幅長安素描的一個合訂本”(《詞的講解》)唐圭璋說:“此首傷今懷古,托興深遠。”(《唐宋詞簡釋》)靳極蒼說:“這首詞感時傷逝,感慨悲涼,是久經世故者的觸景自傷,不是深閨少婦的自哀思遠。所以是作者的借人抒己,不是思婦的自述。”(《唐宋詞百首詳解》)張大新以為此首系李白作于明皇自蜀返京之后。“秦娥”喻楊妃;“秦娥夢斷”是“憶秦娥”之夢斷;夢者為幽囚西內的唐明皇。全詞“圍繞著主人公的‘秦娥’之夢,藝術地再現了天寶年間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追究了導致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帝王重色誤國,自取其禍,表現了憂國傷時的詩人的冷峻思考:淫逸縱欲,樂極生悲。”(《李白詞二首主題論析》,載《信陽師院學報》1985年第二期)。徐培均認為“此詞大概作于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前夕。當時,太白似見唐王朝由盛轉衰,亂象已呈,所以‘托興以抒幽思’。”“表面上雖寫閨愁,實際上寄興深遠”。(《唐宋詞小令精華》)。這首詞的作者和主題皆尚難論定,歷來藝術評價很高。境界壯闊,托興不露,引人遐思無限。
上一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懷沙》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