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列傳》簡介|介紹|概況
《史記》篇名。西漢司馬遷作。關于本篇主旨,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說:“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作《伯夷列傳》。”晉陶淵明《飲酒》其二說:“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善惡茍不應,何事空立言!”日人村尾元融說:“太史公欲求節義最高者為列傳首,以激叔世澆漓之風,并明己述作之旨。”(《史記會注考證》引)關于伯夷,唐代韓愈《伯夷頌》說:“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今人毛澤東說:“韓愈寫過《伯夷頌》,頌的是一個對自己國家的人民不負責任,開小差逃跑,又反對武王領導的當時的人民解放戰爭,頗有些‘民主個人主義’思想的伯夷,那是頌錯了。”(《別了,司徒雷登》)關于本篇敘事之真偽,清代梁玉繩列舉十條理由,認為“《伯夷傳》所載俱非也”(《史記志疑》)日人村尾元融說:“伯夷經圣人表彰,事實確然,此傳之所以作也。”(《史記會注考證》引)關于本篇寫作特點,宋代黃震說:“其旨遠,其文逸,意在言外,詠味無窮。”(《黃氏日抄》)明代王鏊說:“時出議論,其亦自發其感憤之意夫。”(《史記評林》引)今人錢鍾書說:“此篇記夷齊行事甚少,感慨議論居其太半,反論贊之賓,為傳記之主。馬遷牢騷孤憤,如喉鯁之快于一吐,有欲罷而不能者。”(《管錐編》)本篇是先秦傳說人物伯夷的傳記。作者記述了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的傳說故事,贊揚了他們“奔義”、“讓國”的高潔品質,并對當時好人遭殃、壞人享福的社會不公提出了憤怒的質問,對歷代統治者用以麻醉慰藉人心的所謂“天道”也提出了大膽的懷疑。全文夾敘夾議,敘議結合,借題發揮,抒情性很強。
上一篇:《伏虎韜》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何人斯》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