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江南有丹橘》簡介|介紹|概況
詩歌篇名,原為組詩《感遇十二首》之七。唐張九齡作。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眾人不知,徒取目前之色,足以悅人而已。”近人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即屈子《橘頌》之意。”今人金性堯《唐詩三百首新注》:“桃李媚時,丹橘傲冬,詩以此喻邪正自有分別。”中國社科院文研所《唐詩選》:“屈原寫過一篇《橘頌》,詠嘆橘樹的‘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等等美德,用來比喻人的節操。《古詩》又有《橘柚垂華實》篇,強調橘柚‘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用來比喻賢者要求用世。這首詩兼具兩種意思。”今人程千帆、沈祖棻《古詩今選》:“這篇詩贊美丹橘,說其后凋的性格同于松柏,能夠給人遮陰,供人吃果的好處又同于桃李,但因為產在南方,山重水深,無法呈獻給嘉客,這乃是一種難以推尋的命運。它事實上是以橘樹比喻賢士,慨嘆他們雖有品德才能,但沒有為人民國家服務的機會。詩人在當時不可能認識到這乃是封建制度本身所造成的缺陷,所以只能歸之于運命。”此詩有感于朝政紊亂和個人身世遭遇而作,取意屈賦,以橘自喻,感嘆自己有歲寒之節,而以桃李影射當權得勢的小人,抒發賢人君子不得用世的感慨。托物言志,婉而多諷;語言清新而簡煉,詩風平淡而渾成。清劉熙載稱其“獨能超出一格,為李、杜開先”(《藝概·詩概》)。
上一篇:《感遇·朔風吹海樹》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感遇·翡翠巢南海》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