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行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演講詞】
今天是本校三周年紀念,我有一些意見提出來和大家談談,作為先生同學和工友們的參考。
本校從去年的二周年紀念到今年的三周年紀念,能在這樣艱難困苦中支持了一年,幾乎是一個奇跡。這一個奇跡,不是一個人的力量所能夠做得出來的,而是全體先生同學工友共同堅持,共同進步,共同創造;以及社會關心我們人士的盡力贊助所得來的。
本校在這一年中,好像是我們先生同學工友二百人坐在一只船上,放在嘉陵江中漂流,大的漏洞危險雖然沒有,但是小的漏洞是出了一些,這些小漏洞也可以變成大漏洞,使我們的船沉沒下去的!然而我們的船沒有因為這些小漏洞沉沒,竟因為我們這些同船的人,一見有小漏洞,即想盡方法用力去堵塞,有時用手去堵,有時用腳去堵,甚至有時用頭用全身的力量去堵:終于把這只船上這些小漏洞堵塞住,而平穩地度過這一年,而達到了目的地,這是一個奇跡,一個共同努力,共同創造的奇跡。
“一切為紀念”,剛才主席說的這一個口號,當然提出的意義是有他的作用的,大家用力對著這一個目的來創造,是很好的。但是我對于這一個口號有點駭怕,駭怕費錢太多,駭怕費力太多,以至精疲力盡,恐怕得不償失,所以我主張明年四周年紀念,要改變方針,我們的成績,要從明天起,即開始籌備,日積月累,“水到渠成”的成績。不要再在短期內來多費錢和多費力量,只要到了明年7月1日,開始把平日的成績裝潢一下,便有很豐富的成績,再不像今年和去年這樣忙了。大家也可以很從容很清閑而有余裕地過著四周年紀念。
現在我提出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
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
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
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
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
首先,我們每天應該要問的,是“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健康第一”。沒有了身體,一切都完了!不禁使我想到了去年二周年紀念前9日鄒秉權同學之死!與今年三周年紀念前9日魏國光同學之死!兩人之死的日子是恰恰一周年,不過時間上相差八九個鐘點罷了。因為這兩位同學的死,使我聯想到,我們必須繼續建立“健康堡壘”。要建立健康堡壘,必須注意幾點:(一)“科學的觀察與診斷”。(二)“飲食的調節與改進”。(三)“預防疲勞的休息”。(四)“用衛生教育代替醫生”。……我們要以決心推進衛生教育的效力來代替醫生,以保證健康的勝利。以衛生教育代替醫生,在兩月前,我已有信來學校,提出十幾條具體事實來,希望照行,現在想來,還是不夠,需要補充。待補充之后,提交校務會議商決進行。但是今天在此先提出來告訴大家,希望大家多多準備意見,貢獻意見。在建立“科學的健康堡壘”上多盡一份力量,便是在衛生教育施行上多一份力量,衛生教育勝利上多一份保證。大家都成為建立“科學的健康堡壘”的主要的成員之一,健將之一,共同來保證“健康第一”的勝利。
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
其次,我們每天應該問的,是“自己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學問是一切前進的活力的源泉”。學問怎樣能夠進步?重要在有方法研究。現在我想到有五個字,可以幫助我們學問易于進步。哪五個字呢?
第一個,是“一”字。一是“專一”的一。荀子說:“好一則博。”這句話是很有精義的。因為有了一個專一的問題做中心,從事研究,便可旁搜廣引,自然而然的廣博起來了。我看世界名人學者對于治學的解釋,尚少如此精約的,治學必須“專一”的“一”,這是天經地義的了。“專一”在英文為Concentration,我們對于一件事物能夠專心一意的研究下去,必然能夠有一旦豁然貫通之時。所以我希望有能力研究的先生和同學,必須擇定一個題目從事研究,即使是一個很小的問題,也可以研究出很深刻很淵博的大道理來。于人于己都可得到切實的益處,而且可能有大的貢獻。
第二個,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寫法,好像許多鉤鉤一樣。我們研究學問有了中心題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們便像“集”的篆寫一樣,用許多鉤鉤到處去鉤,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鉤,前前后后,四面八方的鉤,鉤集到一起來,好細細研究。集字在英文為Collection,我們有了豐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徹頭徹尾的來研究它一個明明白白,才能夠真正理解這個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夠“迎刃而解”,才能夠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對于每一個問題,都必須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發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強創造力量,集體創造,共同創造,在創造上建立起我們事業的新生命,樹立起我們事業的新生機,穩定我們事業的新基礎。
第三個,是“鉆”字。鉆是鉆進去的鉆,就是深入的意思,鉆是要費很大的力量,才能夠鉆得進去,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寶貴的寶貝。做學問雖不能像鉆東西那么鉆,但是能夠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鉆進去。我在外國,參觀一個金礦,他們開采的機器,是運用大氣的壓力來發生動力的。我見到他們開采的速度,是比現代所稱的“電化”的電力,還不知要增加若干倍咧。我們做學問也是一樣,如果我們能夠在學術氣氛中的大氣壓力下,發生動力去鉆,一定能夠深入到里面去,探獲學問的根源奧妙與訣竅,而必有很好的收獲。“鉆”字在英文為Penetr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對于一個問題拿定了,便要盡力向里面鉆,鉆出一大套道理來,使我們學術氣氛有著飛躍的進步。
第四個,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鉆進去還不夠,必須解剖出來看它的真偽,是有用的還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清化運用。“剖”字在英文為Analyzation,所以我希望大家對于每一個問題搜集得來的材料,除了鉆進深入之外,必須更加著意做一番解剖的工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顯微鏡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沒有毒素的就拿來運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拋掉不用。如此,鑒別材料,慎選材料,自然適宜了。
第五個,是“韌”字。韌是堅韌,即是魯迅先生所主張的“韌性戰斗”的韌。做學問是一種長期的戰斗工作,所以必須有韌性戰斗的精神,才能夠在長期戰斗中,戰勝許許多多困難,化除種種障礙,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韌”字在英文中尚難找得一個適當的字來翻譯,勉強可以譯為Toughness,所以我希望大家在做學問上,要用韌性戰斗的精神,歷久不衰的,始終不懈的,堅持下去,終可達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能把“一”、“集”、“鉆”、“剖”、“韌”五個字做到了,在做學問上一定有豁然貫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有貢獻。
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
再次,我們每天要問,是“自己擔任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工作的好壞影響我們的生活學習都是很大的。我對于工作也提出幾點意見。以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最要緊的,是要“站崗位”。各人所負的責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崗位,各人應該站在各人自己的崗位上,守牢自己的崗位,在本崗位上努力,把本崗位的職務做得好,這是盡責任的第一步。我最近在想,人人應該有“站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教育自己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教育著自己進步。
第二點最要緊的,是要“敏捷正確”。人常說,做事要“敏捷”,這是對的。但我覺得做事只是做到敏捷還不夠,敏捷是敏捷了,因敏捷而做錯了怎么辦?所以敏捷之下必須加上“正確”二字,工作敏捷而正確才有效力。一件工作在別人做起來需要四小時,你只要二小時或三小時就做好了,而且做得很正確,這才算是工作的效力。工作怎樣能夠做得敏捷正確呢?這就要靠熟練與精細。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錯弄壞事情的。做事要像做算術的演算草一樣,要演得快演得正確。
第三點最要緊的,是要“做好為止”。有些人做事,有起頭無煞尾,做東丟西,做西丟東,忙過不了,不是一事無成,就是半途而廢。我們做事要按照計劃,依限完成,就必須毅力堅持,一直到做好為止。
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最后,我們每天要問的,是“自己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所以我在不久以前,就提出“人格防”來,要我們大家“建筑人格長城”。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現在分“公德”和“私德”兩方面來說。
先說“公德”。一個集體能不能穩固,是否可以興盛起來?就要看每一個集體的組成分子,能不能顧到公德,衛護公德,來衡量它。如果一個集體的組成分子,人人以公德為前提,注意著每一個行動,則這一個集體,必然是日益穩固,日益興盛起來。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這個集體的基礎必然動搖,并且一定是要衰敗下去!要不然,就只有把這些不顧公德的分子清除出這個集體;這個集體才有轉向新生機的希望。所以我們在每一個行動上,都要問一問是否妨礙了公德?是否有助于公德?妨礙公德的,沒有做的即打定決心不做,已經開始做的,立刻停止不做。若是有助于公德的,大家齊心全力來助他成功。
再說“私德”。私德不講究的人,每每就是成為妨礙公德的人,所以一個人私德更是要緊,私德更是公德的根本,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潔”。一切壞心術壞行為,都由不廉潔而起。所以我在講“建筑人格長城”的時候,提到了楊震的“四知”,甘地的漏夜“還金”,華盛頓的勇敢承認錯誤,和馮煥章先生所講的平老靜“還金鐲”的故事,這些,都是我們大家私德上的好榜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效法這些榜樣,把自己的私德建立起來,建筑起“人格長城”來。由私德的健全,而擴大公德的效用,來為集體謀利益,則我們的學校必然的到了四周年,是有一種高貴的品德成績表現出來。
我今天所講的“每天四問”,提供大家作為進德修業的參考。如果靈活運用的說到做到,明年今日四周年紀念的時候,必然可以見出每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而有著大大的進步。
【鑒賞】
陶行知(1891—1946)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具有民主進步思想的著名社會活動家。他閱歷豐富,學識淵博,在語言研究上造詣頗深。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到處發表演說,痛斥日本帝國主義罪行,宣傳中國人民抗日壯舉,并積極提倡實行戰時教育,堅決主張戰時教育應為抗戰建國服務。
陶行知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在《每天四問》這篇演講中便包含了德、智、體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他不但指出了進德修業的具體目標,而且詳細闡明了實現進德修業目標的一系列科學方法。他指出,在身體上注意診斷、飲食、休息和衛生;在學問上從“一”、“集”、“鉆”、“剖”、“韌”五個方面要求自己;在工作上要做到“站崗位”、“敏捷正確”、“做好為止”;在道德上既要“衛護公德”又要講究私德。每論證一“問”,陶行知或以鐵的事實為例(如“第一問”以兩個學生之死說明“科學觀察和診斷”的重要性),或以海外見聞為由(如“第二問”以其在外國參觀金礦為例說明科學技術對生產的推動作用),或以具體數字為據(如“第三問”以工作時間的長短比較說明“敏捷正確”的必要性),或以哲人般的精辟為述(如“第四問”:“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整篇演講內容充實豐富、有理有據、先總后分,層次清晰、開合有度、結構緊密。
陶行知的演講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恰當確切,使人印象深刻,回味無窮。演講中警句格言比比皆是,聽眾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受到了語言美的陶冶。
為了增強演講的生動性、趣味性,陶行知在演講中還用了大量的設問句。演講中用設問句,既可喚起聽眾注意,又可使演講者在自然的停頓中整理自己的思路。
陶行知的演講,猶如涓涓細流,滋潤著聽眾的心靈。正如當時聆聽他演講的學生所說:“‘每天四問’,是我們每天做人做事的警鐘,也是一切有血性有志氣有正義感的人,做人做事的寶筏,能把我們的人生渡上更高境界的寶筏!”
上一篇:[中國]朱自清《論氣節》
下一篇:[德國]弗里德里希·尼采《命運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