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巢鸞鳳》簡介|鑒賞
寫情小說,二十章。于星海著。1916年9月上海小說叢報社初版。有鄺拿翰《序》及閔瑩、趙巽、作者題詩各四首。
作品以辛亥革命為歷史背景,敘述了一個五角戀愛的凄慘故事。
清朝末年,出身于清江望族的賈某,先是家道中落,繼又一病身亡。留下了年輕寡妻賈氏、六歲孤女翠兒和四歲孤兒駒兒。親族和婢仆欺負孤兒寡婦,又將其家產侵吞、卷逃一空。娘兒三口無以為生,賈氏只好拖兒帶女,前往皖北投奔娘家。行至蕪湖,盤纏用盡,只好忍痛賣掉駒兒。“余”的父親出于惻隱之心,將賈氏母女收養。年余,賈氏也死,翠兒更加舉目無親。所幸“余”的父母慈善,待翠兒如同己女;加之“余”與翠兒同庚同讀,親如手足。隨著年齡的增長,“余”與翠兒之間漸生傾慕之情。“余”的父親雖然不乏惻隱之心,但貧富貴賤觀念根深蒂固,堅決反對翠兒成為自己的兒媳婦。于是乘“余”生病之機,將翠兒轉送于鄰居易寡婦,并情愿倒貼大洋五百元,唯一的條件是易寡婦必須帶著翠兒離開當地。易寡婦人財兩得, 自然喜出望外。于是認翠兒為干女兒,并替她改名為易翠秋,投奔到淮安親戚顧家去了。
顧家是個富裕大戶,卻只有娘兒兩口。子名顧輝華,與易翠秋年紀相仿,性格相投,故一見鐘情,形影不離。顧母雖然心中不喜,卻也一時無可奈何。不料易翠秋見異思遷,又一廂情愿地移情于當地青年軍人倪秋石,而倪秋石卻一無所知。顧輝華很快覺察出易翠秋的感情變化和內心秘密,但他對情敵倪秋石也一無所知。他只以為易翠秋專愛糾糾武夫,于是考取了南京陸軍第四中學,以博美人之一盼。顧母以為借此可以把兒子與易翠秋分開,故也不反對兒子離家。因此顧輝華從學校寄給易翠秋的許多情書,均被其母從中截留。以致易翠秋的感情法碼越來越偏離顧輝華,而傾斜于倪秋石。
顧輝華雖然在愛情方面不甚得意,但他在思想方面卻突飛猛進。清政府的腐敗,祖國的危機,激起了他的愛國熱情,使他投身于學生愛國運動,甚至勇敢地寫出了“討滿帝之檄”,并要求學校當局轉呈兩江總督張之洞。幸虧學校當局有意庇護,以“禁閉三天”的輕微處罰遮掩了過去,才避免了殺頭之禍。不久又得革命黨人趙伯先的介紹,加入了同盟會,更立志獻身于革命事業。因此一畢業,便東渡日本,專門從事革命活動。在那里,顧輝華才遇到了倪秋石,但并不知道倪秋石就是自己的情敵。二人既是同鄉,又是同盟會戰友,故一見如故,結為莫逆之交。倪秋石因酒后泄漏了組織的機密,被會友活埋。顧輝華冒險將倪救活,并幫他回國。不料倪秋石回到故鄉,便與易翠秋訂了婚約。
不久,武昌起義爆發,顧輝華和倪秋石都投身于革命戰爭,顧任隊官,倪為其副官。二人配合默契,身先士卒,戰功赫赫。顧輝華因受傷住院,恰好由同鄉護士郭絢霞護理,并受到了郭的熱戀,同時又從郭的口中得知了倪秋石和易翠秋訂婚的消息。顧輝華雖然承受著失戀的痛苦,但仍不能忘情于易翠秋,因而也拒絕了郭絢霞的愛情。同時帶傷重返前線,并不惜違反軍規,又兩次救了倪秋石的性命,然后從容自盡,以謝瀆職之罪。而就在顧輝華自盡的同一天,其母也病故。于是顧家的財產由易翠華繼承。不久,倪秋石和易翠秋成婚,但時僅數月,易翠秋也一病身亡。郭絢霞則回到家鄉,終生不嫁。三男二女的一樁愛情婚姻糾葛,終以二死三單而告終。
本書雖未跳出當時那種“愛情加革命”的小說模式,并帶有鴛鴦蝴蝶派多角戀愛的濃厚色彩,但它接觸了不少社會問題乃至重大的社會事件。如同盟會的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戰爭場面、嫌貧愛富的封建觀念、人情冷暖的社會風氣等。其主導傾向是宣傳愛國主義,批判封建主義,肯定民族民主革命。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品不僅塑造了顧輝華這樣一個革命黨人的形象,而且表現了旗官、目兵等無名英雄的動人事跡。比如那位旗官已“飲數彈,猶自勉強支旗。迨血肉狼藉,創傷過劇,始頹然倒地”,而軍旗依然緊緊攥在他的手中。這在同時期的作品中是極其罕見的。作品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它借用了電影的“蒙太奇”手法,以倒敘為主,兼用插敘、追敘等手法,從而使結構富有變化,避免了平鋪直敘。這一點顯然符合當時小說形式漸趨多樣化的潮流。但全書純用文言體,且詩詞過多,則又與小說通俗化的趨勢背道而馳。
上一篇:《彼何人斯》簡介|鑒賞
下一篇:《敞帚軒剩語》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