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董狐直筆
典源出處 《左傳·宣公二年》:“乙丑,趙穿攻靈公于桃園。宣子未出山而復。大史書曰:‘趙盾弒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對曰:‘子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非子而誰?’宣子曰:‘烏呼,‘我之懷矣,自詒伊戚”,其我之謂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趙宣子,古之良大夫也,為法受惡。惜也,越竟乃免。’”
釋義用法 春秋時,晉國的趙穿在桃園殺死晉靈公。當時趙穿的族人趙盾 (宣子) 正在逃亡,還未出國境,聽到這個消息就返回來了。因為趙盾是正卿,因此史官董狐記錄說:“趙盾殺國君。”孔子稱贊董狐是古代的優秀史官,因為他寫史無所避忌。后以此典稱頌敢于秉筆直書的史臣。
用典形式
【董狐筆】 唐·杜甫:“禍首燧人氏,厲階董狐筆。”宋·文天祥:“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
【董狐執筆】 宋·蘇轍:“董狐執筆何時易,馬援征蠻未遽來。”
【董狐直筆】 宋·黃庭堅:“董狐常直筆,汲黯少居中。”
【狐董仗毫端】 明·瞿式耜:“逄干思柱后,狐董仗毫端。”
【筆挾董狐直】 清·唐孫華:“筆挾董狐直,書過袁豹半。”
上一篇:詩詞典故《董宣強項》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董生下帷》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