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小說斥奸書》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歷史小說。全稱為《崢霄館評定新鐫出像通俗演義魏忠賢小說斥奸書》,明代崇禎元年刊。共四十回,卷首有四十幀插圖。作者署為“吳越草莽臣”,據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馮夢龍曾取“草莽臣”自號,且他又是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故認為此書應為馮夢龍所撰。一說作者為陸云龍。
這部書專記明代大宦官魏忠賢事,起自魏忠賢出生之時,終止于他結案之日。書中四十回按時間順序記敘,每回故事系年,紀各有序,事各有論, 宜詳者詳,宜略者略。正如書前崢霄主人所撰“凡例”所指出,此書自有不同一般小說之處,它“不學《水滸》之組織世態,不效《西游》之布置幻景,不習《金瓶梅》之閨情,不祖《三國》諸志之機詐”,是一部獨具一格的傳記體章回小說。
“宦官得寵,必然擅權亂政,敗人國家”,這是《斥奸書》開首引一五言古風后的案語,也是全書描寫魏忠賢一生事跡的旨意所在。 《斥奸書》小說最大的特點即是圍繞魏忠賢一生所作所為展開情節,選取最能揭示、表現魏忠賢丑惡本質的事件,刻劃人物,塑造形象。例如魏忠賢一旦得勢后,他就想方設法不讓圣上有閑暇工夫理朝政,故意用狗馬聲色游玩之事引誘圣上。作者在這方面頗化筆墨,用一系列典型事件作了入木三分的剔透刻雕。最能展現魏忠賢丑陋、兇惡嘴臉的,是第六回寫魏忠賢為了能控制圣上身邊人的言語行動,結識了侯巴巴做宮中內調侯,凡妃嬪中有與圣上言語的,便即傳與魏。一日圣上到一個伶俐女子馮貴人閣去,馮見圣上因整日跑馬射箭,容顏清減,身子勞倦,便道圣上辛苦了,要注意將息。不料此問候傳至魏處,魏聞之大怒,喚人假傳旨,言馮誹謗圣上,妄議朝政,應立即自縊,馮貴人大驚, 卻又無奈,只求寫一短疏給圣上, “祈圣上保養圣躬,勤理庶務,臣妾九泉死有余感”。奏疏傳給魏忠賢,魏將其撕去,并告圣上,道馮貴人患病身亡。宮中妃嬪大半知曉內詳,卻不過暗里流淚、暗里稱冤,無一敢人前提起,怕成為又一個馮貴人。魏忠賢的橫暴之行,使宮中人凡一談及均魂飛魄喪,無一敢觸怒這位大宦官,為此,魏忠賢益發飛揚拔扈,得意逞狂。
以史為鑒,引歷史上的例子作對比,刻劃、揭露魏忠賢其人,是《斥奸書》的又一特色。例如,一日泊舟,圣上起身將登陸,從人簇擁太多,船重水涌,浪花直濺圣上袍履,船上岸上眾人皆驚呼失聲,而魏忠賢則毫不在意,不肯止息。寫到此,作者即由圣主游玩之事而引出隋煬帝、陳后主的教訓,一則告誡讀者,二則反襯魏忠賢之用心。又如寫魏忠賢早年未發跡前,窮愁困苦之狀時,作者引出蘇秦之例,說明“不激不發”, 大凡“屈抑之極” “十死九生”之際,便會發憤有為,脫去貧賤;魏忠賢之所謂“發憤”雖不可與蘇秦同日而語,然此由困至發的演變,倒也可作類比。
描寫客觀景狀,有時不直接入筆,而從側面作烘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說開首魏忠賢未發跡前,家鄉遭災害,家族窮困之狀的描繪即是顯例。 “麥畦龜裂,野徑塵生,白茫茫打頭一望,何處見綠草青蕪。靜悄悄側耳一聽,哪里有雞鳴犬吠。”這是萬歷十五、六年間魏忠賢老家夏麥無收、秋成無望、水旱頻仍的景象,此時的魏氏家族景況如何,作者由嫂子催促魏忠賢去借糧的線索,展示了魏家兄弟家凄涼的畫面:族兄老大家,走到門外,只見: “壘土為墻半已坍,編蘆代瓦透風寒……煙雨蕭蕭四壁單。”魏忠賢“揭起有半截沒半截的葦箔,只見里面坐著一個半死不死的男子(老大)”,這已不言自明,老大家是何等狀況了,還用開口借糧嗎?第二幅畫面是:魏忠賢剛欲開口借糧事,“卻聽得兩個孩子怪哭起來,男的說: ‘嫂子,不要打他’,女的說: ‘誰打來,他在這里要吃’”。這還用再多寫嗎?到此連讀者也會知曉,這家是萬萬借不得糧的。小說作者這種從側面烘托的手法,妙在不點明事實真相,卻已讓讀者全然明白。言語簡潔,手法高明,事實全在不言之中。妙的是,魏忠賢尚未開口,他族弟卻說: “這兩個孩子是你侄子,只因年荒,飯也不能勾與他吃,你往來多有大戶子弟,替弟借那一、二兩,度度荒,待熟時加倍奉還。”借糧人反成了被借人,真是妙絕!遭災后百姓困苦之狀宛若畫現。
小說在著重展開魏忠賢一生丑行的同時,還不時穿插些對當時社會人情世態的揭露與評論。如第十一、二回中,寫楊璉副都御史被冤枉解往京城時,那些士民來送的不下數萬, 自備盤費,直送過黃河者不下數千,哭泣之聲, 日夜不徹,一路上所經州縣,百姓無不跌腳挺胸,流涕嘆息;對賢良官吏的摯愛和對惡霸宦官的憎惡,于此可顯一斑。而同時,一路上,楊副都御使的那些同年親友,有知他此去決不得生還的,此時再奉承他也白搭,竟不睬他;有怕事的,恐魏黨知道禍及自身,只裝做不知不曉;結果除一個蘇繼歐外,無一送禮問候者,楊副都御使感慨不已,說道: “莫說我做都御史,就是我中進士時,無論親友,便所過地方官,那個不送下程,不送廩給,私下還有折禮,及下帖留吃酒,送折席,我只是不收。誰知今日都不相顧,只得一個蘇郎中送飯……”人情世態, 僅此一例,全然揭示,令人窺一斑而見全豹。怪不得第十一回末的評語說: “此回欺妄處神鬼可瞞,情真處木石俱動。能令人笑,能令人悲,能令人怒,能令人悻悻而欲死,神矣、化矣。”
上一篇:《馬屁世界》簡介|鑒賞
下一篇:《鴛鴦媒》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