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上帝
儒教的至尊神。上帝觀念并非來自西方的基督教,而是華夏民族固有的宗教觀念。在商朝的甲骨卜辭中,就已經有了“帝”這個字,據近代學者王國維的考證,“帝”是 “蒂” 的初字,即花蒂之蒂,即萬物之始,于是商民族就用這個字來尊稱他們的始祖神。而在神人合一的時代,始祖神也就是至尊神,既是民族之始祖,也是眾神之主,所以又被稱為 “上帝”。在商朝后期,不僅始祖,凡是已經死去的先王都被尊稱為 “帝”,所以有的學者認為,商民族的 “上帝” 實際上是已故先王 (也就是列祖列宗) 的一個抽象。無論是始祖也好,還是列祖列宗也好,這個 “帝” 或“上帝”都有著濃厚的氏族色彩,是某一氏姓或氏族的至尊神。當周民族戰勝商民族后,便對這一觀念進行了改造,簡單地說,就是將始祖神和至尊神一分為二,把 “上帝” 的氏姓色彩抹去,使其高高在上,與 “天” 的觀念聯系在一起,成為周王朝治下的各民族、各氏族都必須尊奉的大神,于是 “上帝” 也就更多地被稱為“昊天上帝” 或 “皇天上帝”,有時也簡稱為 “天帝”?!吧系邸?既然并非一族一姓的始祖或列祖列宗,那么他當然就不會對某一姓或某一族特別恩寵或眷顧,而是公平無私俯視著人間,誰有 “王天下” 之德,就讓誰做天下之王。勝利的周民族理直氣壯地對失敗的商民族說: 上帝如果是你們的祖先,是你們一族一姓的保護神,那么我們周民族為什么擁有了天下呢?所以,當周民族祭祀上帝時,更多地是稱頌先王的功德,而不是一味贊美上帝。這一非氏姓或非氏族的上帝觀念不僅更能解釋古代 “革命” 的原因,而且更能符合多氏族、多民族的大一統王朝的國情。東漢經學家鄭玄曾經解釋說: 遠方的蠻夷不懂得中國的倫理,所以只有拿 “天帝”和 “天子” 的觀念去威懾他們。但是,另一方面,當上帝的氏姓色彩消失了以后,其政治色彩卻逐漸濃厚了起來,成為人間帝王獨家的偶像,而與臣民沒有多少直接的關系。這就是儒教的上帝與基督教的上帝的區別。所以,當明代中期來華的耶穌會傳教士用儒教的 “上帝” 一詞來對譯他們的Deus(天主) 以后,一般國民逐漸忘記了老祖宗,還以為“上帝” 一詞來自基督教。
上一篇:禮俗學·節日·上巳
下一篇:史學·體裁·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