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摩出身傳燈傳》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神魔小說。凡四卷六十四則,題“逸士朱開泰選修”。明萬歷間楊氏清白堂刊本。
這是一部宣揚佛教的小說,記達摩出身、得道及東渡傳教始末,末了還涉南北朝時期達摩弟子的宗派門戶之爭。謂達摩本南印度香至國國王的第三個兒子,姓剎利帝,名菩提多那。幼即聰慧純篤,有志于沙門。后出家師事高僧般若多羅,多羅為更名達摩。所謂達摩,便是通大的意思。達摩盡得多羅所傳如來真義,多羅圓寂后,便繼承了師父的衣缽。不久,就遠近聞名,人們向風從之。多羅另有兩弟子,名佛大仙、佛大勝,溺于旁門小乘,分徒眾,立六宗,欲與達摩抗衡。達摩與六宗論辯,眾皆折服,六宗歸一。香至國國王異見,不信佛法,欲毀如來三寶。達摩的徒弟婆羅提與國王論辯,國王開始悔悟,向婆羅提咨詢法要,朝夕忘倦。當得知達摩是婆羅提的師父,又是自己的叔祖,便親迎達摩至國。達摩為異見王懺罪消災,所言皆驗。從這以后異見王又崇奉如來三寶了。
達摩于國內演教六十余年,想起師父菩提多那的遺言,遂治裝東行,往震旦傳教。海中遇蛟伏蛟,登山逢虎降虎。歷三周寒暑,方至南海,此時,正是梁普通七年庚子。廣東百姓隆相迎,蕭昂又具表奏聞。梁武帝遣使恭請達摩至金陵, 自己齋戒沐浴,親出城廓迎接。傾城官商士民,爭睹達摩仙姿,盛況空前。從那時起,梁武帝每執弟子禮,侍達摩左右,愿舍身事佛。天下百姓也紛紛效尤。然武帝“浮名好佛,兢兢在言語文字上探討,及至談禪語謁”卻“漠然無得”。達摩見他點化而不悟,遂潛至江北,寓居嵩山少林寺。這時,正是魏孝明帝正充元年。
達摩在少林寺, 常面壁而坐,終日不語。人們不知他在干什么,把這稱為“觀壁”。面壁九年,連石壁上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于寺中,達摩收了三個弟子,法名道副、道育、總持。總持系一女尼。有婆羅門僧人神光,久居伊洛,博覽群書,好談玄理,進退于儒釋之間。聞達摩道行高深,要拜他為師。達摩想試試他的誠意,面壁終日,不與一語。神光立志不懈。如此效誠半月。一日大雪,神光侍立雪中不稍怠,終于感動了達摩,方與談禪。但達摩還怕他心志不堅,直到神光斷臂明志,這才收下了神光,更其名曰慧可。達摩的道行,竟還使得嵩山岳帝都深為佩服,常向他求教。
在少林寺,達摩功行圓滿,欲歸天竺,于是,聚集徒眾,當面測試,只有慧可得其所傳真髓。便又密授慧可如來正法、授楞伽經,傳如來衣缽。然后,率徒眾游禹門千圣寺。蓋達摩于中土普施法雨,頗遭他宗僧眾忌恨,競起殺心。達摩嘗數中毒藥,前五次,以“業緣未備,隨中隨解,至六度,師安之”而不解救,端坐圓寂。
達摩圓寂后,魏有出使西域的使者宋云, 自西域回國,在蔥嶺遇到達摩。梁武帝聞知,親為撰碑、祭奠,賜號圓角大法禪師。
慧可獨得達摩真傳,亦遭到師兄弟們的忌恨,眾人正欲加害,奪其衣缽,達摩預為指示,慧可避逃。波提追之,眼見他白日飛升。
小說史上涉及佛教道教的小說很不少,但大多不過借說佛道以言他事,主旨并不在宏揚佛道,象《西游記》、《封神演義》等,便是這一類。 《達摩出身傳燈傳》卻與上類不同,是一部純為宣揚佛教而作的小說,跟另一部小說《二十四尊羅漢得道傳》、《呂祖全傳》一樣,稱得上是純宗教小說。小說中釋揚的佛教修真的要訣,概括起來,是不事外面作為,“一味在性靈上體認”,“在性中修證”。而拜師求道,則需有無限的虔誠,要一如那個斷臂明志的慧可。
因為是一部純宗教小說,實在難說他在思想、藝術上有多大價值。不過,有兩點還是要提一提:一是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的一個極盛時期,梁武帝的篤信、虔誠,無疑是這種宗教繁盛的推動力。這部小說,在這一點上,倒是反映了當時的現實。佛教在當日的地位,在民間的影響,從達摩到南京,傾城官商士民熱情恭迎的空前盛大場面的描繪中,完全看得出來:
本日車馬填街,人民塞
市,一則爭觀人王;一則快觀活佛。此時此際,沉檀撲鼻,簫管沸耳,幢幡奪目。縉紳失其貴,甲胄失其勇,
雖堂堂天子,亦不自知尊
貴,唯知達摩之大矣。
而且,與《梁武帝西來演義》不同,盡管梁武帝對達摩恭謹虔誠, 對佛教崇敬篤信, 那位朱開泰逸士,對他卻頗有微詞,謂其“浮名好佛,兢兢在言語文字上探討,及至談禪語偈,漠然無得。”二是, 《達摩出身傳燈傳》在客觀上反映了佛教內部各宗派間嚴酷的門戶斗爭。在天竺,達摩與六宗的辯論反映了這一點。至中國,他又六次遭到同是佛教徒的人的毒害,終于圓寂,他的高足慧可,實也是死于其師兄弟之手的,這更是明證。
上一篇:《躋春臺》簡介|鑒賞
下一篇:《述異記》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