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傳》簡介|鑒賞
又名《皇明開運(yùn)英武傳》、《皇明英烈傳》、《云合奇蹤》,八十回。不題撰人。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謂此書為明開國勛臣郭英裔孫郭勛撰,以表揚(yáng)其先祖郭英功績,乃記當(dāng)時傳聞。此書是否與郭勛有關(guān),尚屬疑問。
此書今所見明本有三種,書名卷數(shù)不同,實一書。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新鐫龍興名世錄皇明開運(yùn)英武傳”,別題“皇明英武傳”,八卷,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目,凡六十回。卷一題“原板南京齊府刊行”, “書林明峰楊氏重梓”,書后有木記云“皇明萬歷辛卯年(1591)歲次孟春月吉旦重刻”。書頁上圖下文,雙邊有界,文每半頁14行,圖下每行18字,圖旁者低一格,行25字。卷首有序,已殘缺不全,只存1頁。所附評論署張和英,作詩者為素齋主人。第一卷記滁陽王死,子某立為王,注云:“舊本其子名道明,年十四歲”。第六卷徐達(dá)奉太祖命勿急攻張士誠,注云:“舊本遺此。”且每卷新增各回,俱以“附增”二字標(biāo)出。均此書出舊本之證。又北京圖書館、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新刻皇明開運(yùn)輯略武功名世英烈傳”,六卷,明三臺館刊本,封面題“官板皇明全像英烈志傳”,有木記云“書林余君召梓行”。書內(nèi)有圖,正文每半頁13行,行25字,其文字實與楊明峰本全同,但并八卷為六卷而已(以上見孫楷第《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大冢秀高《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又臺灣中央圖書館藏“皇明英烈傳”,六卷。每卷前附圖,正文低一格,半頁10行,行21字,每卷題“玉茗堂批點(diǎn)”。卷首崇禎戊辰(1628)某氏序,與余君召本所載序全同,末有萬歷甲寅(1604)黃冠野叟跋。此本與余君召本為一本(據(jù)《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又上海圖書館等藏《云合奇蹤》,亦為《英烈傳》,題“徐渭文長甫編”。當(dāng)系依托。此本以舊本“皇明開運(yùn)英武傳”為底本,而加以剪裁,間有裝點(diǎn)處。此書有兩種刊本。一是以四言聯(lián)對為每回標(biāo)題,似為最初形式,此種有:明刊二十卷八十回本,書名“京本云合奇蹤”,版心題“云合奇蹤”,每回標(biāo)題為四言聯(lián)對,有圖20頁,正文每半頁10行,行20字。題“徐渭文長甫編”、 “玉茗堂批點(diǎn)”,卷首有萬歷丙辰(1616)徐如翰伯鷹序。二是清懷德堂本與英德堂刊本,皆為十卷八十回,每回標(biāo)題七言單句,而目錄皆作七言聯(lián)對,亦題“稽山徐渭文長甫編”,卷首有東山主人序,附章二顆,為“東山”、 “墨憨”,似托之馮夢龍。有像無圖,正文每半頁10行,行22字。(以上見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其他坊刻本甚多。新版有1955年上海文化出版社、1959年中華書局上編所、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多種。
書敘元朝末年,順帝荒淫失政,天下大亂。潁州劉福通、蘄州徐壽輝、徐州芝麻李、泰州張士誠等十四處兵馬興兵反元,元丞相脫脫討剿有功,反遭讒鴆死。此時,天上玉皇身邊金童玉女下凡,金童托生于淮西濠州鳳陽府朱家,即后來的明太祖朱元璋。太祖自小多心計,有帝王之志。十八歲那年,隨母舅郭光卿到金陵販賣烏梅,邂逅鄧愈、湯和、郭英、吳禎等人,眾人拜從太祖,隨滁陽王郭光卿于滁州起義,招集天下英雄,先后有丁德興、趙德勝、李善長、耿再成等好漢來投。太祖又禮賢下士,請得徐達(dá)為統(tǒng)軍大將軍,初戰(zhàn),便大敗元軍。時又有常遇春來投。不久滁陽王郭光卿病終,立子為和陽王,太祖為兵馬大元帥,徐達(dá)為副。
太祖率眾將引兵四萬,欲取金陵為都,以固根本。先抵桐城、湖口,大勝元將蠻子海牙十萬軍,來至江邊。先鋒常遇春,奮勇當(dāng)先,一舉攻克采石磯。后又誅殺蠻子海牙、陳也先等眾,金陵守將曹良臣納降,達(dá)魯花赤福壽城破自刎而死。太祖遂據(jù)金陵。此時太祖又得宋濂、劉基輔佐,于是乘勝攻張士誠。太祖軍先后活捉張士誠謀臣張士德、戰(zhàn)將張九六等,大敗趙打虎,得張士誠守地常州、江陰等處。常遇春收服元將朱亮祖,亮祖所轄之將望風(fēng)歸降。元至正十八年,和陽王病死,眾臣議立太祖登基,太祖以大事未成為由力拒,繼續(xù)攻占金花等處,收元將胡深。
時值江州徐壽輝改元即位,令陳友諒攻取江州左脅之地安慶府,城破,元將余闕自刎而死。陳友諒因與倪文俊爭,殺徐壽輝,害倪文俊,自立為漢帝,欲與張士誠合兵取金陵。太祖獲悉,令康茂才遣人詐降,約為內(nèi)應(yīng),騙得陳友諒前來偷營中計,大敗之,張士誠亦連戰(zhàn)皆北,逃往蘇州。太祖追剿陳友諒,陳友諒自知不敵,逃往武昌,復(fù)聯(lián)絡(luò)張士誠共擊太祖。張士誠先取安豐,引太祖來戰(zhàn);陳友諒趁機(jī)攻取金陵。太祖從劉基計引兵復(fù)戰(zhàn)陳友諒,在鄱陽湖口,為陳友諒所圍,韓成舍身取義,與太祖調(diào)換冠袍,假扮太祖模樣投水身死,騙過圍軍,太祖得以脫險。太祖又依劉基之計,火攻友諒水寨,令原陳友諒部將丁普勝詐降以為內(nèi)應(yīng),劉基設(shè)壇祭風(fēng),太祖兵乘風(fēng)舉火,陳友諒于睡夢中驚醒逃奔,混戰(zhàn)中被郭英一箭射中身亡。太祖獲勝,于鄱陽湖邊康郎山下,建忠臣廟,追贈韓成等三十六人。
嗣后,太祖再取張士誠。先是徐達(dá)以酒色聲歌,賺得泰州守將史彥忠前來劫寨,乘虛攻占泰州。太祖又占濠州,張士誠守將望風(fēng)歸降。常遇春則令王銘率兵潛入張士誠營寨,放火攻殺,張士誠于敗亂中逃走。徐達(dá)率兵直追至蘇州城下,張豹與父王張士誠孤守蘇州,城破,張士誠被俘,羞愧自縊而死。太祖削平張士誠,諸將各有升賞,并制定律令,頒行四方。
李善長等再次勸進(jìn),于戊申歲正月四日乙亥太祖即位,國號明,列封群臣。
此后,太祖令徐達(dá)引軍十萬北伐元廷;以湯和為元帥率兵十萬伐陳友定,取閩廣之地;李文忠為元帥,領(lǐng)兵十萬伐方國珍,取浙東之地;鄧愈為元帥,領(lǐng)兵五萬取東西兩廣未附州郡,以定天下。
先是李文忠統(tǒng)軍攻取方國珍,于臺州使其就降,后又與朱亮祖合兵長驅(qū)延平,助湯和攻陳友定。陳友定用人多疑,部下多叛逃,城破,被明軍所俘,后被胡深之子胡禎殺之,以血肉祭父。方國珍亦因反復(fù)無常而被梟首示眾。
徐達(dá)率兵取山東,元守將擴(kuò)廓帖木兒驚恐之余,逃往太原。青州守將普顏不花力戰(zhàn)明兵不過,城破服鴆而死,于是山東諸郡望風(fēng)歸降。徐達(dá)既定山東,復(fù)取河南,兵圍汴梁,與元將平章李景昌相持不下。常遇春請領(lǐng)兵先攻洛陽,以分其勢,洛陽守將脫因帖木兒兵敗逃往陜西。元朝廷知明兵攻取中原,乃招擴(kuò)廓帖木兒為大元帥守河北,詔李思齊等出潼關(guān)恢復(fù)河南,又著丞相也速引兵收山東。徐達(dá)撤汴梁之圍,先取李思齊。李思齊依樹立柵,被徐達(dá)火攻取勝,復(fù)與常遇春合兵,收取河南,汴梁守軍不戰(zhàn)而逃。此時太祖亦親統(tǒng)大軍,來到汴梁,會同徐達(dá)兵馬,攻取河北,以克燕京。徐達(dá)率軍于直沽???,與元丞相也速兵馬鏖戰(zhàn)正酣,適值朱亮祖等克服廣西,領(lǐng)兵前來助戰(zhàn),殺得元軍各自逃命。時元順帝于宮中日夜享樂歡娛,徐達(dá)乘勢率眾攻打燕都,燕京破,順帝出亡,遂改大都為北平府。
太祖又命徐達(dá)掃平河北諸郡,進(jìn)取山西,攻克太原。徐達(dá)勸降陜西守將李思齊。慶陽守將張思道、張良輔兄弟二人,又被部下姚暉父子殺死納降,陜西八府,悉皆平定。元丞相也速等人率軍圍攻明兵,徐達(dá)等揮師迎戰(zhàn)。常遇春于居庸城下一槍刺死也速,不久自己亦病逝。李文忠攻克大同,元軍北逃。太祖賞賜平定中原及征南的諸將,高麗國使奉表稱賀。
而后,劉基力勸太祖乘勢剿滅元兵,太祖派徐達(dá)為征元大將軍,并李文忠、湯和等繼續(xù)北伐。元帝知大勢已去,病重而亡,元太子逃過烏龍江遠(yuǎn)遁,徐達(dá)得勝而回。太祖一面以鐵券封贈大臣,一面令湯和率軍伐蜀、討夏。于成都城下,夏丞相戴壽演練猢猻與明兵大戰(zhàn)。后夏主明升降,成都戴壽等亦盡降,于是巴蜀地面,盡歸大明,此時,劉基功成身退,歸居故里,待制王祎自告奮勇赴云南招降梁王,被元臣雪雪暗害。太祖聞悉,著傅友德、沐英統(tǒng)軍征云南,明軍依太祖布置行兵,分兩路,由沐英率軍占貴州,破永寧,然后與傅友德合兵滅梁王屬下達(dá)里麻軍,又在鐵冠道人幫助下,滅梁王,定云南。至此,大明山河一統(tǒng),太祖敕封諸王,各公侯、將帥分鎮(zhèn)各地。
《英烈傳》所敘,除偶有民間傳說外,大多拘牽史實而加夸飾,其中很多部分與《元史》、《明史》、陸粢《庚巳編》、楊循吉《吳中故語》、楊儀《明良記》和《高坡異篡》等相合。
清乾隆時開四庫館,同時禁書。清姚覲元編《禁書總目》中《外省移咨應(yīng)毀各種書目》中有《英烈傳》,下注“君召余應(yīng)詔刊”,其被禁屬政治原因無疑。
目 次:
第 一 回 元順帝荒淫失政
第 二 回 開浚河毀拆民房
第 三 回 專朝政群奸致亂
第 四 回 真明主應(yīng)瑞濠梁
第 五 回 眾牧童成群聚會
第 六 回 伽藍(lán)殿暗卜行藏
第 七 回 販烏梅風(fēng)留龍駕
第 八 回 郭光卿起義滁陽
第 九 回 訪徐達(dá)禮賢下士
第 十 回 定滁州神武威揚(yáng)
第十一回 興隆會吳禎保駕
第十二回 孫德崖計敗身亡
第十三回 牛渚渡元兵大敗
第十四回 常遇春采石擒王
第十五回 陳也先投降行刺
第十六回 定金陵黎庶安康
第十七回 古佛寺周顛指示
第十八回 劉伯溫法伏猿降
第十九回 應(yīng)征聘任人虛己
第二十回 棟梁材同佐賢良
第二十一回 王參軍生擒士德
第二十二回 徐元帥被困牛塘
第二十三回 郭先鋒活捉吳將
第二十四回 趙打虎險受災(zāi)殃
第二十五回 張德勝寧國大戰(zhàn)
第二十六回 釋亮祖望風(fēng)歸降
第二十七回 取樊嶺招賢納士
第二十八回 誅壽輝友諒稱王
第二十九回 太平城花云死節(jié)
第三十回 康茂才夜換橋梁
第三十一回 不惹庵太祖留句
第三十二回 張金箔法顯街坊
第三十三回 胡大海被刺殞命
第三十四回 花云妾義保兒郎
第三十五回 朱文正南昌固守
第三十六回 韓成將義死鄱陽
第三十七回 丁普郎假投友諒
第三十八回 遣四將埋伏禁江
第三十九回 陳友諒鄱陽大戰(zhàn)
第四十回 歸德侯草表投降
第四十一回 熊天瑞受降復(fù)叛
第四十二回 朱亮祖魂返天堂
第四十三回 損大將日現(xiàn)黑子
第四十四回 常遇春收伏荊襄
第四十五回 擊登聞斷明冤枉
第四十六回 幸濠州共沐恩光
第四十七回 薛將軍生西周將
第四十八回 殺巡哨假擊鑼梆
第四十九回 張士誠被圍西脫
第五十回 弄妖法虎豹豺狼
第五十一回 朱亮媽連剿六叛
第五十二回 潘原明獻(xiàn)策來降
第五十三回 連環(huán)敵徐達(dá)用計
第五十四回 俞通海削平太倉
第五十五回 張豹排八門陣法
第五十六回 二城隍夢告行藏
第五十七回 耿炳文殺賊祭父
第五十八回 熊參政捷奏封章
第五十九回 破姑蘇士誠殞命
第六十回 啞鐘鳴瘋僧顛狂
第六十一回 順天心位登大寶
第六十二回 方國珍遁入西洋
第六十三回 征福建友定受戮
第六十四回 破元兵順取汴梁
第六十五回 攻河北大梁納款
第六十六回 克廣西劍戟輝煌
第六十七回 元宮中狐貍自獻(xiàn)
第六十八回 豁鼻馬里應(yīng)外合
第六十九回 燕京破順帝出亡
第七十回 追元兵直出咸陽
第七十一回 常遇春柳河棄世
第七十二回 高麗國進(jìn)表頌揚(yáng)
第七十三回 獲細(xì)作將計就計
第七十四回 現(xiàn)銅橋天賜奇祥
第七十五回 賜鐵券功臣受爵
第七十六回 取西川劍閣兵降
第七十七回 練猢猻成都大戰(zhàn)
第七十八回 皇帝廟祭祀先皇
第七十九回 唐之淳使殿見駕
第八十回 定山河慶賀封王
上一篇:《苦社會》簡介|鑒賞
下一篇:《蕉軒摭錄》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