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經堂叢書》的主要內容,《抱經堂叢書》導讀
《抱經堂叢書》是清代私人刊刻的一部綜合性叢書。清盧文弨輯。以盧氏校勘、注釋的漢、唐經子諸書匯刻而成。有清乾隆嘉慶間余姚盧氏刊本,民國12年(1923)北京直隸書局據盧氏刊本影印。
盧文弨(1717—1796),字紹弓,號弓父,又號敬齋,浙江余姚人,清代著名藏書家、校勘學家。乾隆進上,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提舉湖南學政。歷主江浙各書院講席。 博學嗜古,尤善聚書,不惜以重價購善本。其藏書處名抱經堂,生平喜校書,自經史子集,一經披覽,輒加丹黃。廣貯異本,比勘同異,生平校書200余種,且著述頗豐,著名的有《抱經堂文集》、《群書拾補》、《鐘山札記》、《龍城札記》等。
《抱經堂叢書》收錄歷代典籍17種,263卷,前有民國十二年(1923)傅增湘抱經堂匯刻書序。收錄之書包括:《經典釋文三十卷附考證三十卷》,唐陸德明撰,考證清盧文弨撰;《儀禮注疏詳校十七卷》清盧文弨撰,《逸周書十卷校正補遺一卷》晉孔晁注;《白虎通四卷附校勘補遺一卷考一卷闕文一卷》,漢班固撰,清盧文弨校并撰校勘補遺,考,清莊述祖撰并輯闕文,《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十三卷校正補遺一卷》、漢揚雄撰,晉郭璞注;《荀子二十卷附校勘補遺一卷》,戰國荀況撰,唐楊倞注;《新書十卷》漢賈誼撰;《春秋繁露十七卷附錄一卷》漢董仲舒撰;《顏氏家訓七卷附注補并重校一卷注補后一卷壬子年重校一卷》,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盧文弨校并撰注補,注補正,清錢大昕撰;《群書拾補初遍三十九卷》清盧文弨撰;《西京雜記二卷》漢劉歆(一題晉葛洪)撰;《獨斷二卷》漢蔡邕撰;《三水小牘二卷》唐皇甫枚撰;《鐘山札記四卷》清盧文弨撰;《龍城札記三卷》清盧文 撰;《解春集文鈔十二卷補遺二卷詩鈔三卷》清馮景撰;《抱經堂文集三十四卷》清盧文弨撰。這些典籍刻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嘉慶元年(1796),每書前各為序言,概述刻印緣起、版本源流、校勘狀況及盧氏考證經過。
全書搜羅豐富,在學術上貢獻頗大。其特色之一為,收錄內容著重漢、唐經子重要典籍,例如《經典釋文》,陸德明采集漢、魏、六朝音切凡230余家,兼載諸家訓詁,括其樞要,經注畢詳,訓義兼辨,質而不野,繁而不蕪,為治訓詁音韻者所宗。首卷為《序錄》綜述經學傳授源流,而后解釋儒家各經典。為研究文字音韻及經籍古文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方言》,西漢揚雄用二十七年時間撰成。是我國漢語方言學第一部著作。為研究漢語方言史、語音史、詞匯史提供了重要資料。
《抱經堂叢書》收錄書籍的又一特色是收錄了盧文弨自己的幾種著作,如《抱經堂文集》、《鐘山札記》、《龍城札記》等。這些著作皆盧氏生平所撰,記述了他讀書、治學、校勘群籍的經驗體會。集中反映了:(1)盧氏的校書理論,他認為“違古而失,泥古亦失”(《抱經堂文集》卷二)重古不泥古,貴宋不佞宋,唯善而采,唯是而從。(2)盧氏的校書體例可謂獨樹一幟,一方面有訛誤必改,刪衍補脫,這就便于學人閱讀,另一方面,存疑存真,以小號字體說明原書訛誤衍脫之情況,與他書之異同,個人的見解。與正文涇渭分明,不相淆亂,保存古書原貌,利于后人繼續研究;(3)校勘方法科學,是清代對校派(以同書不同本相校)代表,校勘經驗豐富,廣采他人成果,重佐證,不妄改。盧文弨之校書成果顯著,裨益于士林最厚。
《抱經堂叢書》以精校精刻稱譽當世,流傳至今嘉惠后學。《群書拾補》是盧氏的校勘名作,共匯合經史子集38種書,仿《經典釋文》例,摘字句而校注之,解難釋疑,定其是非,對《群書拾補》的學術價值。后人評價很高,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校釋諸子之書薈萃是編最有價值者,其一為盧抱經之《群書拾補》……”。《荀子》用唐楊倞注本,以嘉善謝墉安雅堂刻本校正,是咸豐、同治以前最佳版本。《逸周書》集王念孫以前各家之說,是后世校此書的重要依據。《經典釋文》據宋本與《通志堂經解》本細校,附考證30卷,自是此書始有善本可讀。《儀禮》校證則據宋元舊本,復取宋李氏集解,并引證數十家傳記注疏,考其異同,酌其字句,積數十年之力,而后成書。《方言》一書自宋以來諸刻本訛誤極多,盧氏在戴震、丁杰校勘的基礎上,又校正120余條,是研究該書的最善版本。其他如《春秋繁露》、《顏氏家訓》、《呂氏春秋》等重要典籍,亦是經盧文弨校補后,始有善本。他的校書成就為后代所推崇,傅增湘盛贊他“所校刻;獨取漢唐其余瑣記短書不相羼雜,每校一書,必搜羅諸本,反覆鉤稽,扦格之詞莫不通,晦僻之義莫不顯,而書之規模雅飭亦出一時善工,較諸趨步宋槧其神采各不相掩,是此書之奄有諸家之長而無其短。”(《抱經堂叢書序》)
對《抱經堂叢書》的研究長期以來側重對盧文弨本人及其校書理論、校讎成就的研究,對其《群書拾補》、《鐘山札記》、《抱經堂文集》等校刻精本的價值,已引起學人的注意,這成為研究清代校讎學的重要文獻。
上一篇:《抱樸子內篇》的主要內容,《抱樸子內篇》導讀
下一篇:《拜經樓叢書》的主要內容,《拜經樓叢書》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