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黃的古月·馮乃超》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蒼黃的古月地平線上泣
氤氳的夜色浥露濕
漫著野邊有暮煙
掩我心頭有憂郁
矗立的杉林默無言
睡眠的白草夢痕濕
惆悵的黃昏色漸密
沉重的野煙
沉重的憂郁
日暮的我心
濃冬將至的我心
夕陽疲憊的青光幽寂
給我黑色的安息
黑色的安息
黑色的安息
人影一般沉重的負荷
疲憊的心頭壓逼
蒼黃的古月地平線上泣
氤氳的夜色浥露濕
夕陽的面色蒼白了
沉重的野煙
沉重的憂郁
二十年代中期,由浪漫主義走向象征主義創作道路的馮乃超,努力追求法國象征派詩人所提倡的音與色結合的“純粹的詩”。他的詩作不僅講究語言音節的美感,而且注重色彩的象征與豐富。《蒼黃的古月》便是一幅色彩美的畫卷。
這首詩用沉重的筆調抒寫了古月的蒼黃,“我”心頭沉重的憂郁,表達了詩人對社會沒落、文化衰微的哀傷。詩人憂傷的心境是通過富于色彩感的語言和意象顯露的。他吟唱“蒼黃的古月在地平線上泣/氤氳的夜色浥露濕”,他歌詠“睡眠的白草夢痕濕/惆悵的黃昏色漸密”,他哀唱“夕陽的面色蒼白了”。這些富于色彩感的詩句加強了詩人抒情形象的鮮明性和感情色彩的濃重性。而這些色彩,又與初期白話詩不同,它沒有郭沫若詩中那種強烈的光和熱。詩人運用的是象征派詩歌觀能交錯搭配的方法,使視覺的色彩感與聽覺的音感和嗅覺的味感交叉連接構成形象,如“夕陽疲憊的青光/給我黑色的安息”,這樣,就達到了以濃重色彩來加強形象新奇的藝術效果。無怪朱自清說馮乃超“詩中的色彩感是豐富的”(《<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
在豐富的色彩變化中,全詩還有比較一致的色彩趨向——“蒼黃”、“蒼白”、“青光”、“黑色”,這種深暗的色調是這首詩,甚至是馮乃超所有象征詩的主調。這一色彩追求,不僅折射了象征派詩人的美學崇尚,還反映了詩人雖然對黑暗的社會現實充滿厭惡和敵意,但又總是在一個相對狹小、相對封閉的藝術空間里進行詠唱,顯得虛弱、頹喪和無能為力。雖然這種色調有時作為一種“底色”,或許能把其他色彩反襯得更加艷麗,鮮亮;然而,在整體的詩歌繪畫中,難免留下一些“病態美”的暗影。當然,話說回來,馮乃超詩作中那豐富的色彩感,仍然為中國詩歌“詩中有畫”這一藝術傳統的發展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經驗。
上一篇:《蒼蠅·周作人》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苕霅的溪水上·徐遲》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