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砒石案》簡介|鑒賞
一名《中國偵探第一案》。偵探小說。傲骨著。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二月,上海小說林社出版。
作品寫了一個清末中國私人偵探的探案故事。精思傾心于西方福爾摩斯、聶格卡脫諸家偵探案,潛心鉆研偵探術,頗有心得。精思好友克友在一所小學任教。重陽日,有親戚送糯米糕來校,克友將糕放于屋中,一節課后,發現糕上被人下了砒石,克友險遭暗害。精思得訊后,趕往學校,偵察此案。
精思經過實地調查,在校役陸文住屋的破窗紙上發現一張大生堂藥肆的包裝紙,陸文有作案的可能。傳詢陸文,陸神情頓異,支支吾吾自稱因牙痛曾去大生堂配過藥。精思見陸文手指染上紅色,與糕上發現的來歷不明的紅色痕跡正相吻合,更斷定陸是案犯。然因不明陸文作案動機,不動聲色地讓校役監視陸文的舉動, 自己直奔大生堂,稱患牙痛,要求配制砒石。不料大生堂伙計取出的幾種砒石,質地都與糕上發現的不同,精思不免心生疑竇。
第二天一早,精思去學校找克友,撞見陸文與一陌生人鬼鬼祟祟在說話,語涉藥和錢。精思懷疑陸文背后還有主使人,跟蹤陌生人而去,探得陌生人與陸文說及的王先生正是大生堂的帳房。
精思以為案情已經大白,直闖大生堂,責問王先生為何指使陸文用砒石毒害克友?王先生大怒,反唇相譏。一陣唇槍舌箭,精思方明白事由:陸文因嫖宿染上惡疾,因與王先生熟稔,托他代為配藥,并囑替其保密。由于缺錢,敷了一劑藥后,陸文未再去取藥,并欠下王先生的錢,王先生便讓伙計前去索討。陸文手指所染紅色,正是使用珠砂安神丸所致。
精思發現自己的推斷完全錯了,不由大慚,謝罪而退。閉門思過,感到做好偵探并非易事,如象衙門中一班魯莽捕役,捕風捉影,隨意定人罪名,則不知要冤殺多少好人。然而此案不破,心有不甘,再想即泰西著名偵探,也有失敗之時,決心追查到底。精思苦苦追索,詳細調查克友的社會關系,易服在學校周圍私訪,從鄰近居民主婦的閑談中了解到一位名叫瓜姊的少婦近幾日曾因牙痛去配過砒石,又從克友口中得知他曾與瓜姊有過齬齟。精思化裝成賣糖小販,接近瓜姊,用語試探,瓜姊見事敗露,驚慌失措,當即招認。
作者在弁言中自稱,打算寫成《中國偵探案》十卷,不過現在可以看到的只有《砒石案》和《鴉片案》兩卷,其余未見成書。作者受西方偵探小說特別是福爾摩斯偵探案的影響很深,作品的主人公精思便是以潛心研究福爾摩斯、聶格卡脫諸家偵探術而“自學成材”的中國私家偵探。他的思路和偵探方法也是竭力摹仿福爾摩斯,側重從案犯留下的種種痕跡去推斷案犯的外貌、年齡和身份,分析作案動機,借助當時先進的科學技術如化學化驗方法破案,特別是重視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去排除疑點,解析案情。作者在作品中設置了精思走入推理誤區的情節,一方面造成了故事情節的跌宕,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一方面也告訴讀者一個錯誤的推理會使偵探走入歧途,強調了正確的邏輯推理在破案中的重要性。作者同時還借機抨擊了封建衙門斷案的草率和黑暗。
作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成書最早的偵探小說之一,《砒石案》可稱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雖然作品的故事情節未免簡單了一點,偵探的思維方式和破案手段也顯得稚拙了一點。
上一篇:《石點頭》簡介|鑒賞
下一篇:《禪真后史》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