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點頭》簡介|鑒賞
明代擬話本短篇小說集。全書十四卷十四篇。題“天然癡叟著”。書首有馮夢龍序,及“墨憨主人評”的題署。正文內(nèi)有眉批、夾批、夾注。現(xiàn)存明崇禎間葉敬池原刊本。另有帶月樓、同人堂等多種刊本。光緒間上海書局石印本改題《醒世第二奇書》。一九三五年戴望舒據(jù)葉敬池本校點,由貝葉山房印行。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刪去了第十一卷《江都市孝婦屠身》、第十四卷《潘文子契合鴛鴦冢》和馮夢龍的序言,付印出版。一九八四年十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利用舊紙型重印,并把馮夢龍原序與胡士瑩《<石點頭>故事的來源和影響》一文作為附錄。一九八五年四月,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足本《石點頭》;一九八六年五月,吉林文史出版社付印本書時,也刪去第十四卷《潘文子契合鴛鴦冢》。
《石點頭》題名取義于東晉和尚生公在虎丘說法、頑石點頭的故事,寄寓了“推因及果,勸人作善”的旨意。書中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市民階層的生活,少數(shù)作品揭露了貪官污吏、流氓地痞的罪行,如第八卷《貪婪漢六院賣風(fēng)流》,寫的是一個稅務(wù)官吾愛陶,巧立名目,謀奪過路客商的財物,大至價值幾千金的貨物,小至連喂豬的水草、販賣山柴稻草、道人化來的齋飯等,俱“十抽其一”。他甚至為鯨吞他人的財物而誣良為盜,害死王大郎一家七條人命。作者把這個由秀才出身的“衣冠中強盜”,“紗帽下竊賊”的兇狠性、瘋狂性暴露無遺。又如第三卷《王本立天涯求父》,說的是靠祖?zhèn)魅舾僧€薄田維持生計的王珣,為逃避苛稅雜捐、徭役丁銀,撇卻妻子和尚在襁褓的兒子,離家出走,去異鄉(xiāng)別尋活計,圖求生存。十六年后,他兒子王原成人,從母親那里知道父親遠(yuǎn)奔的原因,便毅然告別母親及過門才三天的妻子,萬里尋親。他在外飄泊了十二年,歷盡千辛萬苦,終于找到已經(jīng)出家的父親,同轉(zhuǎn)家門,一家團(tuán)圓。這個離合悲歡的故事,在《明史》中能找到原型。故事的中心是王原“天涯尋父”,克盡孝道,宣揚某種封建教義,但從王珣被逼棄家出走來看,也暴露了封建社會賦役的沉重,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其他如《盧夢仙江上尋妻》、《王孺人離合團(tuán)魚夢》諸篇,雖稱不上佳作,倒也不乏其味。但有不少是平庸之作,且夾雜了一些陳腐說教,糟粕時見。
在藝術(shù)上,本書是注意寫出人物的兩面性。如第一卷《郭挺之榜前認(rèn)子》中的郭挺之,他有“惻隱之心”,在人危急時能“仗義疏財”,解人厄難完全是一個正人君子。但作者并沒有回避他內(nèi)心深處理智與情欲的矛盾,寫他在異鄉(xiāng)續(xù)娶青姐,看作是“此不過一時客邸無聊,適為湊巧,偶而為之”,道出他丑惡的一面。這種“不溢美,不隱惡”的寫法,類似史傳文學(xué),更覺得人物真實可信。作者不僅寫出人物的矛盾復(fù)雜心理狀態(tài),又注意人物的內(nèi)心意向,力求把人物的內(nèi)心變化過程,細(xì)膩逼真地展現(xiàn)出來。如第五卷《莽書生強圖鴛侶》,把閨秀紫英初見風(fēng)流書生莫誰何時的羞怯心情,逐步演變到愛慕,最終結(jié)為情侶,雙雙出走。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也有成功之處,如第十卷《王孺人離合團(tuán)魚夢》寫到:
一日,正值中秋,一輪明月當(dāng)窗,清光皎潔。王從古在衙齋對月焚香啜茗,喬氏在旁侍坐。但見高梧疏影,正照在太湖石畔,清清冷冷,光景甚是蕭瑟。兼之鶴唳一聲,蟋蟀絡(luò)緯間為相應(yīng)。雖然是個官衙,恰是僧房道院也沒有這般寂寞。
通過這段景物描繪,點出了在異域為官的王從古夫婦的思鄉(xiāng)懷人的情意。本書行文較為流暢樸實,筆墨也極為簡練,有的故事情節(jié)避免平鋪直敘,騰挪跌宕,曲折多變,增強了藝術(shù)的吸引力。全書正文或入話多有出處,加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只是入話常常過于冗長繁蕪,可謂是一病。
上一篇:《療妬緣》簡介|鑒賞
下一篇:《砒石案》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