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瑕》簡介|鑒賞
明代文言筆記小說集。共三卷。明錢希言撰。此書是考辨性質的讀書扎記。撰者在卷首寫有“自序”釋“戲瑕”:古學者通儒所著“不免于疏漏”, “刊誤辨疑”之“瑕”也在所難免,因而撰者“惟當窮愁孤憤之中,不能廢書,見有沿襲舛誤者,隨筆輒摘,隨摘輒記,初訂事理字義,兼舉禮儀稱謂,思與古今立言君子,互相討論……。”至于這種考辨之所以稱“戲”,是由于所辨之“瑕”是否是真瑕,以及撰者對自己的批評意見是否正確,尚留有余地,故來一個“戲”字表示不一本正經。
書中內容,一如“序言”所言,是對諸書中作者認為有誤的“事理字義、禮儀稱謂”的辨解,但所列大都是從各書中搜覓摘抄的小說。例如錄《獨異志》一節而辨梁簡文樂府中的“愛妾換馬”,錄《續齊諧記略》而辨“吳荀愛奇”,錄《山海經》而辨“青鳥”,錄《長恨傳》而辨“牽牛織布”等等。類似文章,雖然帶有引經據典式的學究腔,與“小說”相背,但所出材料,往往故事精采,讀之有味。
尤其是, “戲瑕”者,作者事先就已聲明此書為非嚴肅的考據,因而無論是被考者以及考證資料,來源往往不很講究,這倒使此書保存了許多人們以往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故事。 例如“隨清娛墓碑可疑”一則,撰者考辨一塊“司馬遷的侍姬平原人隨清娛”的墓碑,碑文是:“(清娛)年十七,歸遷, 遷凡游名山,必以清娛自隨,后隨至華陰之同州,而遷召入京師,留清娛于同。已而遷陷極刑, 發憤著書,未幾病卒于京。清娛聞之,遂悲憤而死。州人葬之于某亭子下,忘其名,厥后唐褚遂良刺同州,清娛乃感夢于遂良,具言始卒云: ‘上帝憫其年壽未盡以死,因命為此州之神, 廟食一方,然圖籍未載,世人莫有知者,以公為一代文人, 求志其墓,光揚幽懿。’遂良欣然命筆,其銘皆四字,不過數句而已。……”撰者寫道:“時人以此碑示余,見此見所未見, 而心竊疑之。”實在說,史籍中關于司馬遷待妾隨遷同游以及為遷殉情而死之事,從無記載。碑文說得煞有介事,并說隨氏當時名已湮滅,到了唐代才托夢給褚遂良,求志其墓,還說上帝憫她早死而命她為同州州神之類,明眼人誰能相信? “心竊疑之”是極自然的事。這段碑文本來就是一篇頗具荒誕色彩的志異小說,是根本用不著考什么辨的,而且作者也沒有講清這碑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給他看的,所以其實作者是假了“考辨”的因緣,為我們提供一篇塑造一個殉情女子的精彩故事而已。 《戲瑕》中諸多稱作為“戲”的考辨之文,往往如此。為此, 《四庫全書總目》列出了《戲瑕》中許多考據不實之處,以為恥笑。例如“‘婦人纏足’一條, (錢)不知秘辛為楊慎偽撰,已為失考,復云‘余見一書,稱纏足始于帝辛妲己, 妲已狐妖,故纏其足,此說最古,要必有據’云云。‘東方朔’一條,(錢)稱又見一書,其母夢太白云云,不知, ‘一書’者,竟何書也?”不過,我們由此而正可認識到《戲瑕》這本筆記的存在意義:提供了許多明代以前少為人知的小說資料。當然有些篇幅乃是錢希言本人的創作。
《戲瑕》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入子部雜家類,在《千頃堂書目》中入子部小說類并題作《戲假》。有明萬歷刻本、借月山房匯鈔本、指海本、澤古齋重鈔本、式古居匯抄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又有廣快書本、續說郛本、五朝小說本、古今說部叢書本,都只收一卷。
上一篇:《意中緣》簡介|鑒賞
下一篇:《我心匪石》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