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兒記》簡介|鑒賞
社會小說, 十四章。平云(周作人)著。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小說林社出版。
故事說“蒼木山之原,有村曰黯澹村”。村中有孤兒名阿番。未十歲即寄居叔父之家。叔父待他如奴仆?!笆炒旨c,殊不辨何物,較勝于犬而絀于貓”,“每食不得粗飽”。“聽鳥而起,依犬而臥”,“營營終日,不得少暇”。“偶有過犯,則更益以馬尾之鞭”。某次,因歸家晏,被趕出門,與鳥獸為伍,以草果充饑,以山穴為居。村中一補鞋老翁,收留了他,教他補鞋之術,以為今后謀生之道。一日,老翁召他前來,告訴他:汝行期到了,該自出謀生。阿番即外出浪游,所學之術無以糊口,只得為農家傭,勞累過度而致病。病愈,又為人牧羊,羊走失而遭斥退。不久淪為乞丐。餐風露宿,身無完衣,只得返回家鄉。補鞋老翁已經去世。阿番在老人屋內,遇見一伙盜賊,“遂與盜為伍”,“初不知其竊自何氏,亦不詳其所得何物;惟知其因是腹始果,衣始完,不復凍餓?!焙蟊徊丁*z中結識笛夫,兩人親如兄弟。獄吏嫉妒,竟把笛夫強遣他處。阿番屢請返還笛夫,均遭拒。阿番忍無可忍, 以斧砍殺獄吏,被處死刑。
作者自述,此書“為感于囂俄《哀史》而作,假設孤兒以甚言之”。因此,作品思想內容受雨果影響不小。首先,作品以孤兒阿番漸入困頓的經過,寫出了社會環境對于人的行為命運的重大作用。罪犯并非天生邪惡,只因社會環境不良,才逼人墮落,此社會之責任也。獄治之劣當然也成為作者抨擊之對象,第十二章將監獄稱為“墳”,即寄寓著對它的批評。這一主旨,當阿番被判死刑,在法庭上陳述時,曾經說出。當時,法官問阿番還有何說,阿番曰:“否,吾何言者!然有之,唯此而已:吾竊且殺人,于法當死;第予胡至于竊,胡至于殺。望陪審諸君一解此問題而已?!边@也是作者向社會提出的問題。其次,作者懷著人道主義的立場,述寫阿番墮落之經過,對于他的流浪生活之苦,他在獄中被剝奪唯一的精神依靠之苦,都給予同情的描寫。尤以寫阿番幾次三番哀求獄吏放還好友,獄吏反倨高氣傲,以勢辱人,一善一惡,對比分明;以致阿番被逼犯罪,擊殺惡棍。讀者的同情完全投向阿番。逼人走上死路的,正是強暴無理的惡勢力。作者引用雨果所言,指出,“黔首,此一問題也。然使播之溉之,終且進于佳谷,胡待鋤而去之耶?諸君試黜此八十人之刑吏,以其俸供教師,當可得六百也”;“罪惡猶疢疾也。下民多罪,汝胡勿以醫師來,屑刀圭之藥以涂鐵火之劍,則愈矣?!币髲娜说乐髁x的態度出發,以教育代替刑罰。
作品語言簡練,善于寫景。尤以描寫阿番潦倒生涯的段落,頗能制造蕭殺情境,給人以深刻印象。字里行間,充滿悲天憫人的韻調,與故事情節渾然一體,相得益彰。本書缺點,正如作者自述,是最后幾章里的監獄、法庭諸場景,均以外國藍本加以描寫。但這一缺陷,對作品的主要構思、情節、思想內涵及其總體效果,并無多大影響。
上一篇:《孀姝殊遇※》簡介|鑒賞
下一篇:《孤山再夢》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