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結義》簡介|介紹|概況
選自《三國演義》第一回。明羅貫中作。清翟灝《通俗編》說:“《三國志·關羽傳》:‘先主與羽、飛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又,羽謂曹公曰:‘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按:世俗‘桃園結義’之說,由此敷衍。”清章學誠《丙辰劄記》說:“其最不可訓者,桃園結義,甚至忘其君臣而直稱兄弟。”今人何磊說:“關羽之與劉備、張飛‘桃園結義’,具有明顯的政治企圖。他們‘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所以‘結為兄弟’,以便‘同心協力’地‘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并發誓說,決不‘背義忘恩’。這就清楚說明了,他們所標榜的‘義’,是以反對農民起義,維護封建統治作為首要內容的,階級性十分鮮明。”(人民文學出版社《三國演義·前言》)今人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說:“既有君臣之義,但更多的還是在患難之中,互相扶持的那一種義氣。他們三人出身于下層,在風雨飄搖的時局里,雖然素昧平生,但一見如故,立即結為骨肉之好。三人失散之后,念念不忘,一知消息,哪怕是過關斬將,歷盡艱險,也要謀求重新相聚。這種互相信任,為了同一理想而連結著的‘義’是為封建時代的人民群眾所接愛的。他們的這種以義相待,與曹操的那種‘寧我負人,不要人負我’的極端唯我主義是對立的。……話又說回來,‘義’畢竟是封建私有制的產物,它當然有封建性的糟粕。”“桃園結義”記述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的身世和他們誓天結義、約為兄弟‘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志向。寫景如繪,情節緊湊。通過對話和肖像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初步展示了三人的性格特征。
上一篇:《柳州羅池廟詩》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梅花嶺記》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