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歐陽炯
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金陵,南倚巍巍鐘山,北面浩浩長江,虎踞龍盤,形勢險要,東吳、東晉、宋、齊、梁、陳諸朝都曾建都于此;但這些朝代國祚皆短,繁華倏忽即逝,所以在歷史上金陵又往往成為亡國的見證,而金陵懷古則幾乎成了歷代文人筆下的一個熱門話題。唐人這類詩作已經不少,但在詞中以金陵為題材而詠懷史跡者,恐怕當以此作為最早的一篇。
詞一開始便簡筆勾勒出了傍晚時分的金陵景象:長江兩岸長滿了郁郁莽莽的叢草,天的盡頭懸掛著桔紅色的落霞,這落霞映入水中,形成閃閃躍動的波光,而江水則在默無聲息地流淌。表面看來,這似乎是純粹的景物描寫,其中并未表現什么情感,但深一層看便可發現,在這平緩、寂靜的場景中,卻隱寓著一種落寞、荒寒、慘淡的氣氛。你看,時間被安排在“晚日”,選擇的景物則是“岸草”和“落霞”,所有這些又都與昔盛今衰的“金陵”緊密相關,這便不能不使人產生蕭颯衰敗之感;而江水之后著以“無情”二字,更飽含一種“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的沉痛意味,從而不由得令人去回首歷史上那一幕幕繁華競逐、悲恨相續的往事。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六朝統治者憑借金陵的險要形勢,利用江南地區的富庶,無不窮奢極欲,居安忘危,極盡享樂之能事,以致國破家殘,敗亡相繼,在歷史上留下了狼藉的聲名。“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寥寥九字,以凝煉的筆墨,高度概括了這一史實,兼點明全詞題旨,令人在歷史教訓的回味中產生強烈的心靈震顫;而“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二句,更從現實景象的慘淡、凄涼著筆,將詞意向縱深引進。“蘇臺”即姑蘇臺,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曾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用三年時間筑成此臺,以供自己游樂。然而,隨著吳國的敗亡、時間的流逝,一切的一切都已蕩然無存,能夠看到的,只有殘破的舊苑荒臺和橫亙古今的明月,所以李白《蘇臺覽古》有云:“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在本詞中,作者化用李白詩意,又以創造性的手法,將吳國史實與六朝史實相比照,借蘇臺上空那輪明鏡般的、曾照過西子(即西施,傳為吳王夫差的愛妃)的圓月,來照耀金陵這一屢經歷史風云的江城,從而不僅突現了一個荒寒、凄冷的境界,而且蘊含著沉重的感慨,令人讀來,生無盡悲思。
本詞作者歐陽炯生活在時局動蕩的五代、趙宋之際。他少事前蜀后主王衍,又事后蜀孟知祥,后蜀亡,跟從孟昶降宋。由于他目睹了五代諸國相繼敗亡的歷史事變,而又對這種事變有著切身的體驗,因而在這首《江城子》中所抒發的感慨就遠比一般人來得深刻,其表現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感傷中,也深寓著總結歷史教訓、借昔鑒今的現實意義。
從承前啟后的角度看,此詞顯然受到唐人劉禹錫《石頭城》一詩的影響,而又直接開啟了宋人王安石《桂枝香》一詞的先聲。劉詩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王詞的“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都與此詞有著一種或隱或顯的內在相通。依此看來,這首詞在以金陵為對象詠史詩史上,無疑具有獨特的地位,而它能以清新蒼涼的風格出現在充滿脂粉氣息的“花間”詞壇上,則尤為難能可貴。
上一篇:(宋)歐陽修《浪淘沙·把酒祝東風》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吳則禮《江樓令·晚眺》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