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晁補之
鹽角兒·毫社觀梅
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占溪風,留溪月??靶邠p、山桃如血。直饒更、疏疏淡淡,終有一般情別。
這是一首詠物詞。晁補之在今安徽亳縣祭祀土地神的“社”中觀賞了梅花,忍不住詩興大發,寫下了這首贊頌梅花的小令。
先寫顏色。由“似雪”二字看出,作者寫的不是臘梅、也不是紅梅,而是白梅。“似雪”二字重復出現,突破了時空的局限,從“開”寫到“謝”。顯然,這已不只是顏色描繪,而另有深意。梅花的自始至終潔白無瑕,一塵不染。難道不是一種精神品格的象征?所以,詞人贊之為“奇絕”。
接著,從顏色寫到香氣。詞人連續使用兩個否定句,強調梅花的香氣不在花蕊,也不在花萼。然后用一個肯定句斬釘截鐵地作了判斷:香氣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問題不在花是否與人的肌體一樣有骨與肉、表與里的區別,在詞人眼里,梅花已人格化了。因此,這“香”就不僅是花的自然屬性,而且也是一種精神品格。詞人贊頌的,不是表面的“香”,而是內在的、本質的“香”,是精神品質的香。
下闋從梅花的本體描繪擴展為本體與環境的描繪。臨溪的梅花,在溪風中搖曳,占盡了風情;溪中的月影陪伴著她,使她分外皎潔,似乎連月兒也對她戀戀不舍。那紅艷如血的山桃花與她比起來,顯得多么俗氣,怕要羞損自己的容顏吧。這山桃,恐怕也是那些趨時媚俗、名利之士的人格象征。
最后,對梅花的風姿作一整體觀照。“直饒”乃假設之辭。與山桃相比,盡管梅花更加疏淡,但終有一般情韻,非其他花可比。
中國古代繪畫反對只求形似,主張以形寫神,中國古代詩歌在六朝追求形似以后,在唐代也明確提倡神似。這首詞,堪稱為梅花傳神之作。它也有形貌色彩的描寫,但又不僅僅停留在摹形繪色的低層次上,而追求通過形色的描繪表現出精神美。因而,梅的潔白,透骨的清香都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梅花與紅艷山桃的比較,也不只是兩種花的自然屬性的比較,而是兩種精神品格的比較。蘇東坡有兩句著名的詩寫道:“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晁補之,真是深得其中三昧。
上一篇:(宋)無名氏《眼兒媚·楊柳絲絲弄輕柔》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