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
鷓鴣天·博山寺作
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寧作我,豈其卿。人間走遍卻歸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
博山寺,在江西廣豐縣西南,本名能仁寺,五代時天臺韶國師開山,在繡佛羅漢留傳寺中。宋紹興間悟本禪師奉詔開堂,辛棄疾為之作記。“味無味處”:《老子》:“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這是說在味與無味之處體驗到真正的味。“材不材間”:《莊子·山木篇》:“明日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這是說在成材與不成材之間作人。“寧作我”:寧可作我(自己),即我就是我(不是別人)。《世說新語·品藻篇》:“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竟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豈其卿”:怎能作那些公卿。楊雄《法言·問神》卷第五:“或曰:‘君子病沒世而無名,盍勢、諸名卿,可幾也。’曰:‘君子德名為幾,梁齊趙夢之君,非不富且貴也,惡乎成名?谷口鄭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師。豈其卿,豈其卿。’”“寧……豈”句式表示寧作這個,不作那個。“山鳥山花好弟兄”: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共友于。”
全詞的意思是:不向長安去追名逐利,(多次去博山寺)寧叫博山寺到了討厭迎接我(的程度)。在味與無味的地方尋找我的樂趣,在成材與不成材之間度過我的一生。我寧要作我自己,怎能作那些公卿名士。走遍人間天下之后還是歸隱耕田好。松竹是我真正的朋友,山鳥是我的好兄弟。
這首小令是淳熙十四年(1187),辛棄疾家居上饒帶湖時所作。
小令的開頭在人們面前擺出兩條道路:長安路上和博山寺中。“不向長安路上行,卻教山寺厭逢迎”,反映了作者否定求官之路和選定歸隱之路的決心。這個決心是他長期官場生活的一個痛苦的總結:“人間走遍卻歸耕。”南歸之后的官場生活給他帶來的是痛苦,是煩惱,是悲憤。只有歸隱田園,才能保持自己的節操和本色:“寧作我,豈其卿”,才能與松竹交朋友,與山鳥山花為親密弟兄。這就進一步表達了他對南宋腐朽反動的統治集團的尖銳批判,對當時黑暗現實的強烈否定。
在這場尖銳斗爭中辛棄疾敗下陣來,接受了老莊虛無思想的消極影響,這是不可避免的歷史悲劇。
上一篇:(宋)辛棄疾《鷓鴣天·代人賦》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陳亮《鷓鴣天·懷王道甫》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