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詩歌
在這里,印度尼西亞詩歌是指用現代巴哈薩印度尼西亞語寫作的詩歌。印度尼西亞現代文學始于1917年,大多數現代詩人都接受過西方教育,作品也以西方詩歌格式代替了原來的馬來語古典詩歌的模式。
早期現代印尼詩壇的詩人之一是穆罕默德·耶明(1903—1962);他將西方十四行詩引進印尼,并于1922年出版了詩集《我的祖國》,抒發對祖國(當時為蘇門答臘)的熱愛。泰戈爾曾于1927年訪問印尼,對耶明產生巨大的影響。1928年,耶明將泰戈爾的一部作品翻譯為印度尼西亞語。和耶明同時代的詩人有魯斯丹·埃芬迪(生于1903),他在1926年出版了抒情詩集《沉思錄》。1927年,薩努西·巴奈(生于1905)發表了《云彩之花》;1936年,蘇丹·達梯爾·阿里夏巴納發表了《云彩飄零》,并以此獻給他逝世不久的愛妻。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達梯爾·阿里夏巴納與薩努西·巴奈等創辦了《新作家》雜志,開展了文化發展方向上“東方”與“西方”的爭論。一般認為這些作家中比較突出的是阿米爾·喻姆扎(1911—1946)。哈姆扎出身于蘇門答臘一個封建統治者家族,才思敏捷,深諳馬來語文學的古典著作。他的詩名傳播遐邇,但文字較為難懂。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孤寂之歌》,反映了東方文化深厚根底;他還翻譯了許多東方文學的詩歌,于1939年集為《東方詩萃》出版。
在日本占領時期(1942—1945),由于侵略者執行嚴格的審查制度,文學創作備受壓制,但是,正是在這一時期,許多杰出的現代詩人脫穎而出,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凱里爾·安哇爾(1922—1949)。一般評論認為安哇爾是“1945年派”活動小組的領導者;這個小組在革命時期(1945—1950)對文學創作起著旗手作用。他們作品的特點是短小精悍,銳利深刻,語言鮮明,句子簡練,強調內容而不注重形式,這些都與戰前詩人以結構繁復的長句與綺麗詞語所表達的浪漫主義情調形成明顯的對比。安哇爾逝世后,他的作品被匯集出版,主要的詩集有《噪音與塵土的論戰》《鋒利的礫石,掠奪與破壞》等。他對同時代及下一代詩人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1945年派”中應當提及的詩人還有阿斯魯爾·薩尼、利法伊·阿賓、西托爾·西杜莫朗等。此后又出現了“1950年派”的一批詩人,其代表人物有W·S·倫德拉、基爾德約穆爾約、努格羅霍·諾托蘇坦托等。爪哇詩人諾托·蘇羅托(1898—1951)用荷蘭語寫作,發表了大量詩歌,其中最著名的詩集是1915年出版的《茉莉花》。他的作品對耶明等詩人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上一篇:印度俗語文學
下一篇:印度巴利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