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棄疾
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鑒賞
這首小令也是辛棄疾罷官后貶居上饒帶湖一帶農村時寫的,題為“書博山道中壁”。“博山”山名,在江西省廣豐縣西南,辛棄疾貶居帶湖時,經常往來博山道中,于是題詞于壁。“道中壁”,即途中某處的石壁。作者通過回顧少年時代樂觀自信、不知愁苦的情景,對比如今深受打擊、懷才不遇、憂慮國事,而不能公開發表抗戰言論的處境,抒發了他對南宋統治者的不滿情緒。
詞的上闋,回憶少年時代不知憂慮的滋味,寫詩卻要硬寫愁。開頭兩句“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寫他少年時代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還沒有飽嘗人生艱辛,雖親歷人民苦難,金人兇殘,但豪情滿懷,意氣風發,對抗金復國大業自信心很強。特別喜歡登上高樓,極目遠眺玩賞景致。后兩句“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用疊句一轉,寫本來沒有愁苦可言,但是為了作詞,登樓尋愁覓恨,勉強寫一些無病呻吟的春花秋月的“閑愁”字眼以應景。這種無愁強說愁,并要登樓以覓愁,就更加反襯出了無愁。
詞的下闋,寫詩人歷盡滄桑,飽嘗人間愁的滋味后,知道了愁。但下闋愁的內容與上闋不同,上闋是少年時代為賦新詞強說的春恨秋悲之愁,是為下闋作襯筆。而下闋則是指國恨家仇、懷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開始兩句“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起句先概括詩人半生的經歷,寫他心懷壯志,為了恢復中原,深入敵營,轉戰南北,上《美芹十論》,陳抗金復國大計,但結果卻遭到迫害打擊。這一切就是詩人所說的“識盡愁滋味”的內涵。次句寫他這郁結心頭上的愁,本早想對人傾訴一番,以求得同情支持。但一想朝廷昏庸,投降派專權,講了無補于事,反會招惹禍害,所以,還是算了吧,什么也不說了。這是很有閱歷的話,深刻地表現了他痛苦而矛盾的心情。結末兩句:“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開始仍以疊句的形式渲染了他“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有苦不能訴,只能憋在心里的苦衷。但愁多憋不住怎么辦?于是只有“顧左右而言它”,只好講一句言不由衷的話,說:“天氣涼快,多好的秋天呵!”聊以應景。即用平淡無聊的話來抒發作者有愁難吐的心情。這種以淡寫濃、將深沉的濃愁,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俏皮話之中,顯得含而不露,別具一格,耐人尋味。
上一篇:(宋)陸游《釵頭鳳·紅酥手》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五代)和凝《春光好·蘋葉軟》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