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甫松
采桑子(二首)
之一
菡萏香連十頃陂舉棹,
小姑貪戲采蓮遲年少。
晚來弄水船頭濕舉棹,
更脫紅裙裹鴨兒年少。
之二
船動湖光滟滟秋舉棹,
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
無端隔水拋蓮子舉棹,
遙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鑒賞
《采蓮子》,唐教坊曲名。這里所錄的兩支曲子的每句歌詞后,都標注有“舉棹”、“年少”的小體字相間出現,這是隨著唱歌人每唱一句后,伙伴們發出的和聲;這樣一來,有唱有和,一人唱,眾人和,既可烘托出熱鬧的氣氛,又可以協調節拍以整齊劃船的動作。和聲“舉棹”的“棹”與“年少”的“少”自相押韻,它們不論是在聲韻、還是在語義上都與該詞正文無什么關聯。
第一首令詞以傳神之筆描繪出采蓮少女活潑貪玩的嬌憨神態。“菡萏”,蓮花的別名;“陂”bēi,在此作池塘講。首句寫的是靜景,“菡萏香連十頃陂”形容蓮花盛開,香氣覆蓋著十頃池塘。只一句就將人們引入圖畫世界:這里花色紅、白,荷葉滴翠,池水清綠,交相輝映,色澤鮮明,清香流溢,煙波十頃。以下三句都是動態描寫,以語言之通俗、取材之新穎引人入勝,大意是說:誰家的小姑如此貪玩愛耍,把駕舟湖面是為了采蓮的事給忘了;天色已晚,她還在弄水作戲,濺起的浪花把船頭全打濕了;突然間,湖面上游過來一只逗人喜愛的迷路小鴨,小姑娘把它濕淋淋地捧在手里,又調皮地脫下紅色的長裙包住了它。末一句最為傳神,因為作者如果僅以“貪戲”、“弄水”、“采蓮遲”、“船頭濕”作刻畫,盡管也能表現她的愛玩與活潑,但未免流于一般,遠不能表現她的性格特點;只有當作者捕捉住少女的“更脫紅裙裹鴨兒”這個細小動作時,方把人物一筆點活了,詩中那個未脫頑皮氣的少女嬌憨可愛的樣子便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了。結尾之句,堪稱點睛妙筆。
第二首令詞寫采蓮湖上采蓮少女的朦朧愛情,細膩而生動。首句先勾勒自然景色,“船動湖光滟滟秋”中的“滟滟”,形容水波流動的樣子;秋天正是江滿湖平、水深浮力最大的時候,采蓮舟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自由自在地移動著。只一句就寫盡了好一片迷人的湖光水色。以下三句轉入在特定景色中人物動作、情態的描寫,作者不從肖貌、不從歌聲入手寫采蓮女,而是將筆觸伸進人物的內心世界。“貪看年少信船流”中的“年少”,在此處特指一個少年男子,只因為多看幾眼那個風度翩翩、令人迷戀的少年,采蓮少女竟忘記了手中雙槳,一任小舟隨水逐波飄去流回。這里寫少女心底的秘密,是淺淺地勾勒。一種自然萌發的朦朦朧朧的愛慕之情,連她自己也未敢明確肯定,當然是怕被別人察覺的,所以下句用了“無端”二字。“無端隔水拋蓮子”這句來得非常突兀,是誰無緣無故在拋蓮子?又是向誰拋蓮子?顯然是那個被她偷眼“貪看”的“年少”在向她悄悄扔過來一顆蓮子;歌詞利用“蓮子”與“憐子”音相諧的關系,以“拋蓮子”表示愛慕之情。既然采蓮女有“貪看”的動作,“年少”的“拋蓮子”似乎也不是無因了,而“無端”二字蓋自少女內心流出,已經蘸上了幾分羞澀之態,緊接下去的收尾句“遙被人知半日羞”對此情更作了極力渲染,她惟恐被遠處的人們看見“年少”在“拋蓮子”示愛,為此而久久不能克制自己羞澀之情。同前支曲子一樣,這個尾句也是點睛之筆,它把一個思想細膩多情、性格內蘊而不外露的少女形象整個地描繪出來了,是那么輕松自如!
上一篇:(宋)辛棄疾《卜算子·千古李將軍》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歐陽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