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達祖
夜行船·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有感
不剪春衫愁意態。過收燈、有些寒在。小雨空簾,無人深巷,已早杏花先賣。白發潘郎寬沈帶。怕看山、憶它眉黛。草色拖裙,煙光惹鬢,常記故園挑菜。
這首詞,許昂霄認為它和《壽樓春》均是悼亡之作(見《詞林紀事》)。“收燈”已過,作者聽到街巷叫賣杏花,想起了妻子(或姬人)生前許多情事,思念深切,便寫下了這首詞。上片精煉地記事,扣“正月十八日聞賣杏花”;下片形象地抒情,重在寫“有感”。詞中表達對亡妻深摯的懷念,是梅溪令詞中風格比較沉郁的。
“不剪春衫愁意態。過收燈、有些寒在。”開頭兩韻寫”“收燈”過后無人為裁剪春衫而感到愁苦。首句隱含悼念之情,語本元鎮詩:“重纊猶存孤枕在,春衫無復舊裁縫。”(《六年春遣懷》)作者在《壽樓春》中也提到剪春衫的情事:“裁春衫尋芳。記金刀素手,同在晴窗。”二、三句點明時間,指出該是剪春衫的時候了。“收燈”,正月十八日。南宋臨安風習,上元放燈,十八日收燈。過了“收燈”,嚴冬已去,天氣漸趨暖和,寒意不多了,所以說“有些寒在”。已過收燈,該剪裁春衫而無人為剪,心情愁苦可想而知。“小雨空簾,無人深巷,已早杏花先賣。”寫聽到叫賣杏花時的情景。句意從陸游詩“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化出。陸詩表現的是雨后春晨恬美閑適的心境,史詞表現的是寂寞清冷的情懷。“小雨空簾,無人深巷,”以見室內室外環境之空寂。“已早杏花先賣”,固然寫出點綴初春景色的杏花早開,感嘆時光的流逝,也勾引出他對妻子生前招呼買杏花情景的回憶。于今深巷無人,簾幕空垂,伊人已逝,情何以堪!上片寫了兩件事:一是“不剪春衫”,一是聽到“已早杏花先賣”。都與亡妻生前情事有關,描敘中滲透了作者深沉的感嘆。過片形象地抒發愁懷。“白發潘郎寬沈帶”。“潘郎”,潘岳,晉代文學家。他中年喪偶,早生白發,曾寫有著名的《悼亡詩》,“沈帶”:沈約的腰帶。南朝文學家沈約,曾陳情于徐勉,說自己“老病百數日,革帶應移孔”。作者以潘、沈自況,寫自己因愁苦而衰老消瘦的情狀,其中亦寓悼亡之意。這一韻總上片情事,遙應開頭并開啟下面的回憶。“怕看山、憶它眉黛。”“它”與“眉黛”是同位語,喻亡妻,代指她的芳容。葛洪《西京雜記》上載:“(卓)文君姣好,眉如望遠。”這里由物及人,點出詞的主意。下面進而回憶她“故園挑菜”的嬌美形象:“草色拖裙,煙光惹鬢,常記故園挑菜。”“挑菜”是我國傳統的民俗。在古代,每天春天踏青時節,青年婦女便相率去郊外挖生菜以調春菜吃,謂之“挑菜”。唐宋時挑菜節為二月初二。作者由見到遠山,想起了亡妻的眉黛(芳容)。收燈已過,挑菜節快要到來,于是又回憶她“故園挑菜”時的形影。“常記”,足見系念之深。“草色拖裙”語本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拖裙”不用“連裙”,“惹鬢”不用“沾鬢”或“染鬢”,仿佛自然景物也為她嬌美所吸引,極富情韻。下片的回憶,更突出了作者現在愁苦消瘦的情狀,描敘不從正面落筆,僅借助于景物烘托渲染,形象鮮明生動。用“憶”、“常記”,表達深沉的感嘆。
這首詞因事及情。在短短篇幅中記下了“不剪春衫”、聽賣杏花聲、“怕看山”、“挑菜”等許多情事,由現在寫到過去,報發對亡妻懷念之情,內涵豐富,風格沉郁。詞有“小雨空簾,無人深巷”的寫境與“草色拖裙,煙光惹鬢”的寫人,精煉而富于情韻。多用險韻,如“在”、“賣”、“黛”、“菜”等,一般詩詞中少用,但在這里用得妥貼自然,無牽強痕跡。這些均可見出作者駕馭語言的工力。
上一篇:(清)陳維崧《夜游宮·秋懷》原文賞析
下一篇:(清)顧貞觀《夜行船·郁孤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