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研究·阮籍集校注
詩文集注本。陳伯君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出版。伯君(1895—1969)名紹功,以字行,湖南湘潭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在校時曾師事黃侃、黃節、馬敘倫、吳梅諸先生,畢業后從事教育、新聞等工作。建國后任國(政)務院教育部、高教部秘書和研究員。性耽文史,長于詩詞,著有《雙蕉草廬詩詞稿》。阮籍的作品,除《詠懷詩》有蔣師爚、黃節等人的注本行世外,向無詩文合集的校注本。本書在舊本的基礎上重新加以整理,逐篇作了校勘和注釋,為讀者首次提供了《阮籍集》的全校全注本。在校勘方面,本書不專據一本,系將各本互校,遇有文字異同則擇善而從,可彼可此者則以多數為準,并將他本異文(明顯為誤字者除外)注于正文之下。這樣,使讀者易于讀通本文,其他各本的面目亦于此可見。注者在校勘時,不僅盡力搜求各種版本,還廣及類書、方志和清末以前諸大家之選本,以校正訛奪;遇有可疑之處,態度也極為審慎,非有一種版本作為根據不輕下判斷,如《亢父賦》之“亢”字,諸本皆作“元”,遍查有關史地書籍實無“元父”這一地名,“元”顯系“亢”字之誤,但注者只在檢得梅鼎祚本正作“亢”,又陳元龍等輯之《歷代賦匯》“元”字下注“一作亢”后,始據以校改。在箋注方面,凡有舊注可作參考者,充分吸收舊注成果,又在此基礎上或加補注,或作辨證,提出不少獨特見解。尤其是注文部分,除《文選》所錄兩篇有舊注可參,馀皆為陳氏創注。其注往往能從當時的社會政治、哲學思潮出發,結合阮氏一生的出處、交游,加以多方面探討,闡幽發微,揭示原文意旨,見出注者之功力。詩文中附有集評,凡對理解詩文立意、背景有啟發的舊評廣為采錄,注者的意見與前人有不同的,則加己按。按語中不乏新見,如《詠懷詩》其五“平生少年時”一首,注者引前人關于“趙李”的五種不同說法,然后指出“諸說并非”,認為“詩中趙李似謂趙高、李斯無疑”,雖未必盡當,但自成一說,足資參考。書后附有《阮籍集》主要版本的序跋、阮籍的傳記資料、阮籍年表、阮籍四言詩十首等,為讀者研究和欣賞阮籍的作品提供了方便。
上一篇:詩詞研究·重要詩人·阮元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