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劉禹錫
竹枝詞·山桃紅花滿上頭
山桃紅花滿上頭,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
“竹枝”,原為巴渝(今四川省東部)地區的一種民歌曲調,劉禹錫用這種曲調寫了多首清新婉麗的小詞。唱詞寫得有如天成,說明詩人對民間鄉野男女之情的純真、樸實,頗有體驗入微的功夫。
詞如畫卷:春天臨江的山野,一位妙齡少女正在山坡上的桃林里翩翩穿行,紅灼灼的桃花在枝頭競開,如一片紅云輕盈地浮動;山下是春水初漲的大江,春水喧騰地拍著山麓流向遠方。這春花、春水相互映發的新春美景,立即觸動了少女的春心,牽動了她隱秘的歡樂與淡淡的憂愁。桃花開得那樣紅火熱烈,就象她的情郎獻給她的熱烈的愛情;蜀江春水輕輕地拍山而流,就象她依依不舍地傍著可愛的情郎,這是多么美好、令人陶醉的愛情季節啊!但春天容易逝去,火紅的桃花轉眼就將衰謝,情郎愛戀之意是否也會如這桃花一樣,隨時光的流逝而凋謝呢?而少女的感情卻如大江之水,來之無盡,流之不斷,如果不幸遇到了情郎的背棄,那流不斷的愛情就化為流不盡的愁了。這位少女如此歌唱,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尚在熱戀之中,一片癡情,又暗中擔心情郎日久變心。二是她已發現自己的情郎正在變心或可能變心,她可能失戀或已經失戀,此刻她遠遠地看見了舊日的情郎,借歌聲表白自己的心跡,希望對方回心轉意。惟妙惟肖的少女初戀的歡樂與憂愁,在這首小詞里可以多方意會。
民歌擅長比興表現,桃花、春水既是實景,又有起興的作用,少女觸景生情;情往而深,桃花、春水又各以其自然特性,起著比喻的作用,前者比擬少男之情,后者比擬少女之情。“興”引發“比”,“比”又溶于“興”;情生于景,最后情、景實不可分。這樣,整首小詞就渾然天成,盡出自然清新之趣。
上一篇:(五代)毛文錫《醉花間·休相問》原文賞析
下一篇:(唐)李涉《竹枝詞·十二山晴花盡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