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華鵬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處
明凈與古老
風帆吻著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與白蝶
明月照在當頭
青色的蛇
弄著銀色的明珠
桅上的人語
風吹過來
水手問起雨和星辰
從日到夜
從夜到日
我們航不出這圓圈
后一個圓
前一個圓
一個永恒
而無涯涘的圓圈
將生命的茫茫
脫卸與茫茫的煙水
辛笛
在“九葉”派的詩人中,辛笛作品的現代派韻味是很濃的。這是由于他對詩歌創作有傾向現代派的主張,他認為,“詩歌既是屬于形象思維的產物,首先就必須從意境(現代化說法就是指印象、意象等)出發。善于捕捉印象是寫詩必不可少的要素。”(《辛笛詩稿·自序》)強調印象的捕捉,重視意象的構建,正是現代派詩歌的重要特征。
寫于1934年的《航》就是一首頗具印象派神韻的詩作。這首詩是辛笛在海上航行時寫的,詩人竭力捕捉航行過程中不同時間所感受到的各種印象。“帆向落日的去處”行駛,大海、晚霞、帆影,詩人感覺到它的靜謐與明凈,然而這又是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古老的畫面;黃昏來臨,“風帆吻著暗色的水”,在遼闊的海面上點綴著的各種船帆,在詩人眼中,“有如黑蝶與白蝶”在扇翅飛舞;月亮升上來了,銀色的月光映照在青色的海波上,閃爍波動,詩人則產生仿佛“青色的蛇/弄著銀色的明珠”的感覺。就在這時,風送來了近處船上的人語,于是“水手問起雨和星辰”,相互關心著氣候的變化。一些海風,一些人語,一些問詢,打破了夜航的寂靜,給月下的寧靜的夜晚帶來了少許鬧熱,給海上的寂寞的旅人帶來了些微慰藉。船就是這樣“從日到夜/從夜到日”地不停地行駛。但是茫茫大海一望無際,天連著海,海連著天,對于汪洋中的船只,始終是“一個永恒/而無涯涘的圓圈”,這既是海行中的實際情形,又是詩人所獨有的感受和印象。作者不是純客觀地描繪風帆在海上的行駛,而是處處融匯進自己主觀的感受和印象;在繪制這幅海航圖時,他又十分注意色彩與線條的運用,那暗色的水,黑色與白色的蝶,青色的蛇,銀色的明珠,以及那巨大的圓圈的線條,構成了色彩絢麗、變化多姿的畫面。這一切都蕩漾著印象派藝術的韻味。
當然,辛笛在這里不只是單純在寫景,這首詩是還有其深層意蘊的。詩作的最后寫道:“將生命的茫茫/脫卸與茫茫的煙水”。這就說明,那在茫茫海上行駛的風帆,實際上是詩人構建的富有暗示性的意象。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茫茫的人生旅程的象征,是寄托作者對人生的感受與思緒的藝術載體。生命的航船既有風平浪靜的安謐,也有風吹雨打的喧囂,旅程中既有孤獨和寂寞,也有慰藉和暖意,既感到“我們航不出這圓圈”,但又始終沒有停止沖風破浪的航行。這里既反映了詩人不斷追求進取的勇毅,同時也流露出前途茫然、以及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焦灼與失望情緒。這一切又賦予這一首詩以深濃的哲理意味。
上一篇:聞一多·紅豆
下一篇:(美國)麥克利許·航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