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榮街
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里打雷?
關著,鎖上;趕明兒瓷花磚上堆灰!
別瞧這白石臺階兒光滑,趕明兒,唉,
石縫里長草,石板上青青的全是莓!
那廊下的青玉缸里養著魚,真鳳尾,
可還有誰給換水,誰給撈草,誰給喂?
要不了三五天準翻著白肚鼓著眼,
不浮著死,也就讓冰分兒壓一個扁!
頂可憐是那幾個紅嘴綠毛的鸚哥,
讓娘娘教得頂乖,會跟著洞簫唱歌,
真嬌養慣,喂食一遲,就叫人名兒罵,
現在,你叫去!就剩空院子給您答話!……
徐志摩
這首詩發表在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五《晨報副刊》的《文學旬刊》上,發表時詩題是《殘詩一首》,后來收入詩集《志摩的詩》時改名為《殘詩》。
關于這首詩的主旨,一直有不盡相同的解說。有人認為:這首詩寫在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故宮的時候,詩中流露出詩人對溥儀的同情。有人認為:作品的命意是作者慨嘆當時國家的殘破和他自己思想感情的殘破。有人說:這是人世興衰、淪桑的喟嘆。還有人說:詩的題目標明《殘詩》,很可能是作者廢棄的一篇長詩的一部分。
溥儀被逐出宮是當時轟動社會的重大事件,這時徐志摩正在北京主持“新月社”的事務,并與陸小曼在熱戀之中,詩人有感于溥儀被逐,寫下了這首《殘詩》,寫作時間當在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到一九二五年一月十五日之間。從詩中一些詞句所抒寫的具體內容來看,這不是一首普通的懷舊傷時、迷戀死骨之作,也看不出作者對清朝末代皇帝的任何同情。恰恰相反,詩人對溥儀被逐給予了嘲諷和譏刺,通篇以假想之詞狀寫皇帝被逐后宮中的寂寞寥落和一片無人收拾的殘局,這可能與詩人常感嘆的當時國家的“殘破”有某些關聯。
“怨誰?怨誰?這不是青天里打雷?”詩的起句連用三個問號,以嘲弄的語調寫溥儀被逐出宮,皇帝和王公們盡管感到突然和震驚,但這卻是歷史的必然。辛亥革命已經過去了十三年,中國的歷史已經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腐朽沒落的清王室依然存在,這是一種荒唐而可笑的現象。一九二四年十一月五日的這場旋風挾著霹靂,把溥儀這個末代皇帝一下子拋出了紫禁城,這又能抱怨誰呢?這只能說是封建帝王必然的歷史命運。從第二句起直到詩歌結束,都是通過對宮苑中景物的具體描繪,表現這一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
《殘詩》有較高的藝術性。它想象豐富,設境真切。藝術構思離不開想象和聯想,詩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黑格爾《美學》第一卷),他們寫作往往不限于親身觀察和體驗,完全可以較多地借助于主觀想象,“憑心而構思”。當然這些主觀想象要符合生活邏輯,要不悖事理。徐志摩在這首《殘詩》中想象溥儀被逐之后,那關閉上了的宮苑會出現一片荒涼景象:瓷花磚上會落滿灰塵,光滑的白石臺階上,石縫里會長出雜草,石板上會布滿青苔。詩人寫那些宮中喂養的鳳尾魚和綠毛鸚哥,更是想象得真實入微:人們走光了,那養在青玉缸里的金魚,不管它是如何名貴,再也沒有人喂食、換水,到頭來“不浮著死,也就讓冰分兒壓一個扁!”那嬌養慣了的紅嘴綠毛鸚哥,從前喂食一遲,就叫著宮女的名字罵,現在再也沒有人理睬它,只好在空蕩蕩的院子里任它去叫喊。詩人寫的雖然都是具體的、細碎的景物,但是這些猜想和推斷卻完全在情理之中。描寫這些景物,生動地反映出封建王朝的殘破。從開頭的斥責語氣和結尾暗示的封建勢力一去不返的語調看,詩人對封建王朝的潰滅不是同情,而是諷刺。標題為《殘詩》,有樹倒猢猻散的意思。但因詩的情調低沉,容易招致誤解。其次,整首詩沒有雕琢的詞句,全用口語寫成。詩人表情達意幾乎是脫口而出,信手拈來,而詩句的和諧、自然卻達到了十分圓熟地步。比如:“那廊下的青玉缸里養著魚,真鳳尾,/可還有誰給換水,誰給撈草,誰給喂?/要不了三五天準翻著白肚鼓著眼”,詩句絲毫不帶斧鑿的痕跡,這既是普通的地道的口語,又是柔美協調的詩的語言。這首詩富有音律美,詩的韻腳的安排采取了常用的偶韻體,即兩行押一韻,兩行換一韻。全詩詩行整齊,多由二至三個短句組成一個長行,每行大致有五至六個停頓,讀起來抑揚頓挫,節奏鮮明。所以,不少人稱贊《殘詩》是一首“珠圓玉潤”的作品。
上一篇:何其芳·歡樂
下一篇:(英國)勞倫斯·沉思中的痛苦